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重庆民间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 成果转化率不足一成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6日 16: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重庆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目前,我市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申请量以60%—70%左右的速度在逐年增加。”在昨日闭幕的第五届中国专利周重庆专利交易展示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副主任洪昶称,尽管申请量在逐年上升,但相关数据显示,非职务发明人专利成果(即民间专利)的转化率却不足一成。

  民间专利占多数

  据了解,在本届专利周上,共有121位非职务发明人的本土专利集体亮相,其中很多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个人创新,如多功能保鲜膜切割盒、壁挂旋转折叠式节水座便器等。

  比如多功能保鲜膜切割盒,盒口设计了一个隐形的刀片,只需轻轻地滑动上面的按钮,保鲜膜就被轻松地割开。“在家使用保鲜膜时,曾经被保鲜膜盒子的刀片划伤过,这让我觉得,使用保鲜膜会有安全隐患,于是就自己动手设计了这款专利产品。”发明人谢秀辉告诉记者。

  “民间专利在我市每年的专利申请总量中占了大部分,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专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创新能力增强的结果。”洪昶说,专利并非想像中那么神秘,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或想到的小创意,都可以申请专利。

  资金缺乏让专利转化难

  要想让专利成果进入市场,实现创新与产业的对接,还需要“孵化”。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

  “对个人而言,资金缺乏成为实施专利转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洪昶介绍,部分专利的创意虽好,但市场推广起来就存在很多困难。

  他举例说,在本届专利周上,一位非职务发明人针对目前煤气罐的用户,发明了一种甲醇燃料。相对每罐100多元的煤气罐来说,每瓶甲醇燃料只需六七十元,价格便宜,而且热效能更高,更环保。“但要使用这种甲醇燃料,用户需将目前使用的灶芯更换为专门的灶芯才行。”洪昶称,这样的结果是,前期可能会投入大量资金免费为用户更换灶芯,推广甲醇燃料。这对于势单力薄的非职务发明人而言难以承担,增加了产业化难度。

  政策倾斜、搭建平台让专利找到“好婆家”

  如何摆脱专利成果最后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应建立完善专利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质押贷款、风险投资、证券化等多元途径,帮助专利成功实现转化。”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说,专利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资金问题,用专利做抵押,较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而且代价相对低、更方便,能有效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我市还积极搭建专利项目与企业的对接平台。该负责人称,通过专利周的活动,让小企微企和非职务发明人专利技术(产品)得到展示、交易、转化,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另外,今年国家专利技术(重庆)展示交易中心还在重庆工业服务港设立了分中心,除了提供免费的专利展示和技术转让平台及法律咨询等服务外,还将依托工业服务港的资源优势深入全市各个工业园区,实现专利项目发明人和园区企业的近距离对接,让专利项目找到“好婆家”,成功实现转化。

热词:

  • 专利项目
  • 专利转化
  • 专利申请量
  • 重庆工业
  • 专利保护
  • 专利技术
  • 专利产品
  • 转化率
  • 发明人
  • 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