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李书福之危:光靠嘴上论战 可能越描越黑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9日 12: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重庆晨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证券市场周刊》的封面报道———《李书福危局:海外高利贷勒紧吉利脖子》引发吉利股价连连下跌,广引关注的核心信息在于报道称“吉利集团已重新开始秘密接洽海内外私募机构,筹资的重要原因就是还高盛的高息债券”。可随后高盛却进行了否认,而吉利也两次发表律师声明称,“该报道大量捏造、虚构事实,恶意中伤、诋毁吉利集团及其董事长李书福的形象和声誉,并已经授权律师对《证劵市场周刊》的侵权行为采取法律行动。”云云。

  任何一个企业的负面报道都令人头痛,因为舆论的口水足可以淹死一家企业,这在中国的企业界并不鲜见,当年的三株就是这么倒在媒体的“口诛笔伐”中的。所以,吉利急于撇清自己的心情,应给予理解。但问题是,自证清白不是靠简单的“声明”,而是需要例证。吉利应对媒体的报道只用只言片语就匆忙“定性”,将之归结为“虚构捏造”,这一“定性”显然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撑。

  媒体责任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报道问题,监督问题。如果媒体缺少质疑的精神,缺少揭露真相的勇气,这就算不上是神马真正的媒体。撇开《证券市场周刊》说的“高息债券”不谈,单从报道披露的财务数据令人咂舌。比如说,“从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就从47.8亿元攀升到了71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4%。”负债超过70%!这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业的汽车公司。笔者没有“火眼金睛”,无从判断该数据的真实性。但依照常规推测,财务状况不乐观的企业,必然需要开辟路径寻找资金帮助。

  既然,媒体报道拿出了“数据”说话,那吉利集团的“数据”、“事实”又在哪里呢?我们都期待着。

  虽然高盛对报道涉及内容矢口否认,但整个事态起因仍疑云重重。高盛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信誉并不好,包括大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案例中,但凡有高盛“撮合”的魅影,中国企业几乎都是折戟而归。高盛是不是故意挖坑不好说,但高盛的“好意”中一定夹杂着不一般的“逐利性”,这基本可以肯定的。所以,如果真是找高盛“折腾”了高利贷,那么摆在吉利面前的是不是一个“大坑”就真难说了。

  回到议题本身。如果吉利真没有面临给“海外高利贷”还钱的危机,就应该把海外的“欠条”做个详细的公布。光靠嘴上论战,还不清事实真相,反而可能越描越黑。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昆明张三

热词:

  • 高盛
  • 李书福
  • 数据
  • 证券市场周刊
  • 事实
  • 声明
  • 火眼金睛
  • 吉利集团
  • 大坑
  • 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