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上周股市反弹夭折,导火索之一是有关国际板“准备就绪”的言论,一时市场上多了很多口诛笔伐的声音。著名金融证券专家谢百三更是连续发布微博“旗帜鲜明反对国际板”。笔者的立场是,不反对引入境外公司来国内上市,但目前推出国际板仍要三思。
根据媒体报道,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并“随时可能推出”。而证券市场国际化将对整个中国带来极大的好处:中国和资本市场都不差钱,一旦国外公司上市,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广告效应;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国际板的推出将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笔者认为,对于国际板的问题要分开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引入境外公司来中国上市,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二是否有必要在现有的框架下再设一个国际板?
从三个方面来看,国际板目前推出并不是最佳时机。第一,目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现状。“中国和资本市场都不差钱”的说法显然同事实有较大出入。部分地区民间借贷利率高达年化100%以上,资本市场今年来罕见的“股债双杀”,正是“缺钱”的明显写照。股民和部分学者目前的担忧,正是经受大小非减持和国内企业融资潮的中国证券市场,能否HOLD住海外“巨无霸”的融资?第二,目前国内投资者是否具备了投资海外公司的能力?2007年底,当时为了分流国内的资本市场的热钱,国内基金业推出了QDII,千亿资金热情万丈出海,结果在次贷危机的风暴中巨亏,基民们损失惨重。幸好港股直通车被临时叫停,不然影响更为恶劣。目前欧债危机仍在肆虐,境外公司的经营环境也在恶化,现在去做股东恐怕一不小心就做了“冤大头”。第三,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上交所拟采用人民币计价,发行存托凭证(CDR)的形式。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博士曾分析过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将导致CDR与基础股票无法相互替代,同一公司两地股价可能出现巨大价差,易于引发套利行为。此外CDR发行属于存量发行,市值也不计入交易所,无法通过扩大总市值和交易量来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
实际上,国内活跃的经济学家中,除了来自海外投行的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为国际板叫好外,刘纪鹏、华生、巴曙松等熟知国内证券市场的经济学家,都尚持谨慎态度。
从更深层次来说,有没有必要再设一个国际板?显然,国际板的推出直接受益的除了境外公司外,就是上交所。笔者很反感“深交所上了创业板,上交所要上国际板”的逻辑,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出发点是为了完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绝不是给两个交易所“分猪肉”。相对于单独设一个国际板,“修改证券法,允许境外公司以人民币计价直接在A股IPO”或者“改造B股市场,成为境外公司上市平台”这两条路显然更为简洁,为何不能择一而为呢?纵观海外的资本市场,笔者没有找到一个单独为境外公司设一个交易平台的成功先例。
股市下跌,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国际板,但在完善退市制度、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推出新三板这些内功没有练好之前,急切推出国际板,恐怕会弄巧成拙。(贾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