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发改委公布了我国前10个月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涨幅均达三成,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未来这种压力会否持续存在或加大?昨日,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
专家认为,此轮大宗商品价格大涨是全球资本过剩投机炒作造成的。若不超发货币、特别是美国不再推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未来两年大宗商品难起大浪,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将逐步减弱。
前10月商品进口价涨三成
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进口的农产品,多数种类商品进口均价涨幅超过三成。其中,谷物及谷物粉进口均价达377.7美元/吨,上涨47.9%。在资源类产品中,价格涨幅大都超过三成。其中,原油进口均价770.9美元/吨,上涨38%。
而农产品、原油、金属、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8月底9月初纷纷大幅滑落,从发改委的数据看,现货价似乎没有同步下行。
社科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昨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是1~10月的平均价,这波大宗商品价格行情,高点在今年2月,上半年农产品的价格多数接近历史最高位,糖价还创出历史新高。因此前10个月进口平均价高很正常。
大宗商品需求正在放缓
人们关心我国未来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否持续走高。东方艾格咨询农产品分析师马文峰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回答得很直接,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再上涨很难。前10月进口价高,都是以前签的合同,现在大宗商品已进入深度回调期。另外,今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粮食产量均再创新高。
李国祥认为,这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供求因素影响为次,主要是资本过剩,游资每每借自然灾害大加炒作。现在形势已经改变。中国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只要调控基调不变,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就涨不起来。中国是大宗商品消费大国,只要“国内的价格涨不起来,国外的也涨不到哪去”。另外,他认为,今年全球农产品大多丰收,为农产品价格回落奠定基础。
中证期货研发部经理王晓黎认为,能源、金属、大豆等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只要美国不再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宗商品就难再涨。因为目前外围需求很差,中国正在减少投资,商品很难快涨起来。
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缓
李国祥认为,未来两年我国大宗商品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明显减缓,当然是在政府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他说,中国农产品整体供求基本平衡,“只要中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不变,未来两年,国内价格将越来越由供求关系主导,明年甚至会出现农产品价格低迷、卖难的情况。”
马文峰认为,现在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比国外的高,因此不存在输入性通胀传导压力的问题。
应掌握进口价格主导权
李国祥认为,中国有两类农产品是一定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第一类无论收成好坏都得进口的,比如大豆;第二类是调剂型品种,比如香米。长期来看,我国要应对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就必须在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形成过程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进口农产品大涨大跌,也存在产销分离的问题。我们需要设法使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他表示,有关方面正在为此努力。(深圳商报记者 胡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