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2011年慈善慢跑 可否商业化成最大辩题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18: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国网络电视台报道:(记者 周红艳)“我们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经济的改革开放速度很快,成绩有目共睹,但与之相配的社会的改革开放速度却没有跟上来,而我希望,可以用慈善和公益,去撬开社会开放的大门。”

    2011年12月8日,在中国发言人俱乐部举办的“2011年企业社会公益传播论坛”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王振耀再次表达了他对于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审视与寄望。

    王振耀认为,中国公益事业想要大发展应从三点着手建设:首先是开拓思路,通过慈善和公益来缓解社会问题,对现代慈善的功能重新定位;第二是建立慈善公益与商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慈善公益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第三是形成支持公益慈善多业并举的社会舆论环境。

    2011年,是中国的慈善事业从逐渐升温又跌回冰点的一年。这点已成本次慈善界人士和众多企业的共识,而盘点个中原因,大家认为,其中当然有诸多偶然性因素,但却也有着一些必然的客观性因素。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燕云表示,“从2008年的慈善元年,到如今2011年的慈善冰点年,慈善业在这些年里面成长了许多,也促进了自身更加的透明化,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诚然,像是“郭美美事件”之类的负面新闻让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度退回到3年前,但的确也让慈善从业者,企业乃至个人认识到自身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事件长期来看必将有利未来慈善公益事业理念的建设和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公益和慈善事业中来。但2011年,社会公益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社会大众对公益也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各大微博、论坛、博客等各类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如何通过公益活动的传播来号召更多的人和企业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公益手段实现公益效果的最大化、如何使公益活动立足于各种舆论风口实现正面传播、企业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把公益落实等,都是摆在企业家和媒体人面前的深度课题。

    郭美美事件后,有网上调查表明,80%以上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而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则显示,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如何才算是公开透明呢?这其中有无标准?对此,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认为,公开透明就是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透明化。社会捐赠严格按照捐赠人的意向实行定向捐赠,做到预算科学、执行公正、监督公开。

    而王振耀认为,此时建立慈善公益与商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尤为重要,因为这两者的结合,企业的成熟金融与管理运作,会使慈善更有效率,而最关键的是,以善促善的互利模式,将有利于形成支持公益慈善多业并举,社会道德舆论环境的大发展。

    历史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参与公益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利他性慈善捐赠与企业自身开展的公益活动。慈善捐赠这种公益行为相对传统,企业多选择现金捐赠,捐赠渠道多选择官方的慈善组织,捐赠领域也相对集中,偏向教育和赈灾方面。但是,2011年相继曝光的上海龙湾天价大餐,郭美美炫富等事件让这种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而对于企业以官方渠道的捐赠善举,舆论也丧失了关注热情,这让企业慈善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的当口,企业依托自身资源所开展的公益活动成为企业形象宣传的更有利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公益活动的队伍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近年来,网络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除了股东回报、纳税、解决就业、遵纪守法等初级层面的社会责任外,投身公益事业、启动公益战略、做企业公民、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网络舆论对企业更高层面的社会责任诉求。因此,无论是对危机事件的批评谴责,还是对宣传推介活动的关注,企业公益践行情况都是很多网民关心的话题。而网络舆论对2011年企业公益活动主要关注了公益的创意性、互动性与战略性三个话题,这三个话题在吸引了广泛的舆论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舆论共鸣。

    “我们的慈善不应该是‘忌谈’,应该是‘盛谈’,要呼吁更多人,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中国慈善的队伍中来。目前,慈善面临的问题还是钱太少了,全国的捐赠数额人均还都没有超过一百块钱。”,王振耀最后谈到,“在经历了08年的慈善元年,以及今年的挫折之后,慈善事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商业化已经是一条国际通行的慈善运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有没有必要再去探索别的路径,这是我们现在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热词:

  • 2011年
  • 慈善事业
  • 郭美美
  • 商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