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铁路部门发布消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旅客列车都将实行实名制购票、验票、乘车制度。铁路人士称,实名制可有效地遏制倒票。2003年春运,重庆就率先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不过这一政策仅实行6天就夭折了,原因是购票旅客多,登记难,影响了正常的候车秩序。(12月21日《京华时报》)
对火车票实名制,咱不能做“骑墙派”——没有的时候哭天抢地,真来了又吹毛求疵。毕竟,这是一件吁求已久的好事。从2003年的重庆,到2007年的厦门、宁波,“火车票实名制”珍稀试点,而至2008年1月,铁道部对此盖棺定论:否定了以上试点全国铺开的可能。及至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陆琴提交了《关于实行实名制缓解铁路买票难的建议》。此后,年年买票难,年年实名制呼声高涨。
严格来说,实名制当然不是解决春运难的灵丹妙药,但对于已经疯癫失常的部分票务市场来说,任何局部改良都好过放任“满地黄牛”的猖狂。实名的利剑,指向吊诡的火车票黑市——通过加大技术成本,遏止倒票的可能。这对舒缓买票难的症结来说,总算是扬汤止沸的一招。但就最新的数据来说,指望实名制能解决买票难的历史问题,显然过于高看:2012年春运40天,预测下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588万人,而目前铁路图定日均客座能力仅382.1万座,需求与能力之间有200多万的缺口。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没有黄牛从中作梗、即使售票部门分外干净,每天必然还有200万多人次买不到回乡的票根。运能与需求,暂时还是一对无法得解的矛盾。
公众对实名火车票的纠结,也许倒不在于能解几成“买票难”的问题,而在于相关前置工作有无准备稳妥。譬如眼下的网购车票,相关部门竟然连“抢注”都解决不了,反而指导大家用亲友的信息注册,以至于“实在不行、只有报警”,更甚至要求乘客“及时销毁实名制车票”、以防个人隐私被泄露——在二维码技术异常普及的今天,铁路部门的“指导”让人有时空逆转的错觉。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更担心的是:实名制火车票的流程可以繁琐,但效率能不能得到起码的保障?会不会继续出现技术粗放、手续原始,从而增加乘客无妄成本的现象?相关部门有没有穷尽一切办法,履行好售票中的“顺利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将诸多细节风险一股脑推给乘客?实名制中的隐私等问题有没有保障法则,或者说,有无相关制度厘清实名的权利与义务?
但愿我们买到的实名制火车票,不是简单地在原先的车票上加个名字或添些号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