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稀土出口配额指标结构性变化 轻重分类或改变市场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1日 09: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商务部公布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指标 全年拟超3万吨

  轻重分类 稀土出口现结构性变化

  方辉

  2011年12月27日,商务部公布了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从2006年稀土出口实行配额限制以来,每年年中和年底的稀土配额发布就成为国内外稀土价格走向的风向标。但2012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指标却失去了风向标的作用,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只用了49%,2012年的配额过剩几成定局。

  在稀土配额反常增加的同时,商务部启动了稀土的分类管理,中重稀土的出口份额被明显压缩,而待审核企业的未知性,也将与中重稀土的减少形成合力,冲击2012年的整个稀土市场。

  尚在萎缩中的稀土市场何时能复苏,目前的稀土价格是否已经回归合理,在学界和企业界依然是莫衷一是,随着环保核查效应的发酵,更多稀土企业都将感受到政策推行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地方与中央,民企与国企的博弈或将再次成为焦点。

  风向标“失效”

  数据显示,共计11家企业获得2012年首批出口配额,包括7家通过环保核查的生产企业、4家流通企业,总数量为10546吨。另外,商务部为尚在环保审核企业预留了14020吨,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总量为24566吨。商务部人士表示,第一批出口配额指标按照全年指标的80%下发,因此2012年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将超过3万吨,与2011年基本持平。

  “配额多少已经没多大影响了,2011年国际市场行情和往年已经不一样,中国出口的影响力下降了。”2011年12月28日包钢稀土国贸公司的一位销售主管在电话中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包钢稀土在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的使用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述主管告诉记者,除了价格的直接因素外,国际市场对稀土的实际需求也在减少,往年的年底会有一阵订单的小高潮,但今年没有,来自国内外的订单均没有起色。这一点出乎企业预料,“国际供应的多样化和替代产品的研发速度超出想象,我们正在研究对策。”

  同样是被列入待审企业名单的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也是北方稀土行业的佼佼者,该公司总经理包敬和告诉本报记者,该公司的环保材料已经上交给了环保部,正在等待审核的结果,对于何时能收到反馈意见,包敬和表示目前无法预料。“我们2011年的出口配额也没用完,目前的情况和国内其他企业一样,市场低迷。”包敬和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商务部要求,未来出口企业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即便是流通企业,其稀土产品也必须来自通过环保核查的生产企业。商务部规定,待审核的20家企业如在2012年7月底前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环保核查,商务部将即时下达配额;如2012年7月底前仍未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环保核查,商务部将不再对其下达出口配额,所余配额另行分配。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和包钢稀土都属于轻稀土的重要企业,两家企业的出口配额总量超过两千吨,失去出口资格的可能性很小,“半年的时间足够整改。”

  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的稀土配额指标多少要参照上一年的配使用情况,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指标只使用了49%,为历年最少,但2012年全年拟出口配额却超过了2011年,这与此前市场的预期相差甚远,此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的配额会比2011年有所减少。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公开表示,2012年的出口配额总量较之2011年没有减少的原因是为了保障国际市场需求,保持稀土供应的基本稳定。

  但南京稀土应用学会理事长王仲山认为,配额作为市场和价格“风向标”的作用实际上已经不起作用了。他指出,2011年的指标剩下一大半没有用完,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客观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2年再拿出3万多吨的指标,实际上是默认了配额对价格影响的失效。

  “轻重”分类或改变市场

  此次商务部在发布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的同时,首次对轻稀土、中重稀土进行分类管理,也就是对出口的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作了具体的数量规定:2012年全年的中重稀土出口配额为3582.5吨,入围企业和待审核企业均有涉及。商务部此举被视为治理稀土出口弊端的一大措施。

  在此之前,每年的稀土出口配额下发并没有区分轻稀土和中重稀土,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虽然获得配额的稀土企业在轻重稀土的生产和流通上有侧重,但由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产品调配不受限制,以及非正规途径开采、生产的中重稀土屡禁不止,实际上每年利用出口配额指标出口的中重稀土远比实际的配额数量多。

  早在2010年,包括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在内的多位稀土企业界人士就呼吁对稀土出口进行分类管理,但当时商务部和海关的回复是尚未做好准备。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认为实行轻重稀土的分开管理,有利于降低中重稀土的出口数量,避免中重稀土的资源流失。“当然,由于中重稀土出口数量的减少,其国际市场价格可能会上涨。”

  除了可能对中重稀土市场造成紧张外,分类管理在出口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对轻稀土的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轻稀土占配额总量的88.3%,业内人士认为,轻稀土供应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稀土供应量,鉴于目前的滞销,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低。

  生意社稀土分析师刘锐星指出,稀土目前的稀土价格已经与2011年5月“国22条”出台前的水平持平,但还有下调的空间。王仲山告诉记者,现在全国堆积的氧化镧和氧化铈已经够未来5年全国的使用量,而从2011年初开始,氧化镧和氧化铈的价格涨幅超过了10倍。

  不过,在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看来,目前的稀土产品价格已经到了合理阶段,整个行业要避免价格的再次大涨大跌。

  政策争议再起

  尽管外界对稀土分类管理叫好声一片,但是部分业内人士对此依然持保留态度,江西省稀土学会理事长孟庆江指出,虽然国家大力整顿稀土,但稀土走私的情况依然不容小视,这其中被走私出去的大量产品都属于中重稀土。

  “只要有配额制度,就会有走私,境内外企业都有这个需求。”王仲山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鉴于现在的市场,应该取消对轻稀土的出口配额限制,对于中重稀土的出口也应该分元素制定配额指标。

  据一位稀土界权威透露,2011年国外企业从中国获得稀土产品超过5万吨,而海关统计的数据不到15000吨,大量的稀土都通过非正常途径出境。

  实际上,包括环保核查、分类管理在内的多项综合管理措施,在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均有体现。

  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有关稀土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规定,稀土氧化物年产能在2000吨以下的稀土分离项目,以及产能在1500吨/年以下、电解槽电流小于5000A、电流效率低于85%的轻稀土金属冶炼项目都被列入了淘汰类项目名单。

  但孟庆江认为,环保和出口是两回事,不能强行挂钩。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也带有歧视性,很多规模小的企业,环保也做得很好,不能因为规模小就强行淘汰。

  “现在中国的稀土行业已经‘凝固’了,这是最可怕的现象,我们又浪费了3年。”王仲山认为此轮环保整合将矛头对准民营企业的策略不符合市场规律,一味刺激价格,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僵局。

  相关

  企业的环保“烦恼”

  包钢稀土在《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企业名单及第一批出口配额下达表》中落榜多少出乎外界的意料。

  不过记者了解到,包钢稀土的情况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公认的放射性物质处理难题外,包钢稀土的环保症结还在于其地区整合上,从今年5月开始,包钢稀土开始配合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整合,通过收购、有偿关停、无偿关停的方式整合31家稀土企业,至今未果。

  包钢稀土一位内部高管告诉记者,包钢稀土之所以未通过此次环保核查,主要原因在于被整合企业的环保不达标。

  包钢稀土公开的表态对通过环保核查充满信心,其内部受访的高管人员却对正在进行的整合充满忧虑,“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现在走得太快,政府主导的方式埋了很多隐患。”上述人员表示,整合的成本和代价都让包钢稀土独自承担了。

  不过与包钢稀土因“大而全”烦恼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南方稀土企业的落榜却是因为规模太小,达不到年产2000吨的门槛要求。

  江苏稀土行业协会的一位专家日前随江苏数家企业来北京拜会工信部和环保部,他告诉记者,地方企业很不满国家用“划线”的方式淘汰民营稀土企业的做法。从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达标环保企业名单可以看出,江苏只有3家企业通过第一阶段的环保核查,而整个江苏省总共有18家稀土企业。

  记者了解到,此次环保核查的程序是,企业整改后将环保资料提交给地方环保部门,地方先进行审查,通过之后上报国家环保部和工信部,最后由国家层面的专家进行评审,判定企业是否过关。

  但记者从江苏、江西、广东、福建等南方稀土生产省份了解到,很多地方企业已经开始公开、半公开抵制央企的“蚕食”,数位受访的企业家都表示,环保资料都已经上交了环保部,但迟迟没有回应,为了切身的利益,已经部分恢复生产。

  “其实地方管理部门都不会去卡本地的企业,这一点地方和中央的分歧明显。”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中央通过规模门槛和环保核查淘汰地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央企掌控稀土行业,“此举是不是稀土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业界存在很多不同声音。”

热词:

  • 轻稀土
  • 轻重
  • 氧化镧
  • 稀土行业
  • 出口配额
  • 稀土新材料
  • 稀土产品
  • 电流效率
  • 出口结构
  • 稀土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