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媒体报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证实了乳制品涨价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则称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涨价通知。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12月29日《新京报》)
做为关系公众利益的乳品价格,如果涉及价格上涨总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然而,至少从目前来看乳品价格上涨的理由并不充分。从生产成本分析,据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近期以来,奶源涨幅并不大,此外,白糖、乳清粉、乳糖、包材这些原料在降价,与此同时,近几个月以来,进口奶粉价格也一直在跌。在原材料普遍走低的情况下,乳产品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说员工成本及物流成本确有提升的话,上述提到的原材料的“降低”和“员工及物流成本提升”也有一个“对冲”,理论上也不应涉及到终端乳品环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市场常识。
另外,涉及涨价的三家国内乳企,“异口同声”涨价也是说不通的。企业地域位置不同,收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包括检测设备成本也有所不同,三家国内大型乳企“集体涨价”。这显然就有了“串通”之嫌而不是真正的“成本上涨压力”所致。那么,为什么在年初以来一直相对平稳的乳品市场,却突然间要“集体涨价”呢?
笔者分析认为,这招“集体涨价”的打算和出台,也不过是“趁节打劫”。双节来临,社会公众节日应酬和串亲访友的机率增多,节日期间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会增长,对乳品购买和消耗就像“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一样有一定的刚需性。在市场刚性需求之下,乳企们为获得更大利益而“哄抬价格”就有了必然性。当然,还不能排除年关前的“集体涨价”有转嫁“负面成本”的需要,一方面连续不断的负面事件如蒙牛的“致癌门”之类,都可能涉及“公关”费用、问题奶的销毁成本等;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广告投入费用,也需要以其他途径来转嫁。而这些相对集中的“问题”都需要在一个自以为“最恰当”的“年终岁尾”关口被释放。
总之,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在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正要享受节日的欢乐之时,蒙牛、伊利、三元“三大乳企”的集体涨价行为就显得极不厚道。其年关来临的集体涨价,即不合时宜,也经不起推敲,更让广大消费者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