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人口红利”褪色 二次转型可期?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1日 10: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半月谈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每到春节临近,各地“用工荒”都频频告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真的渐行渐远了。有专家建议,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比较优势将发生深刻改变,中国应选择“人口红利”转型,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型至质量型“人口红利”,并以此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现战略性转变。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高文书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而中国劳动人口总量在2013~2015年间达到高峰。这就意味着,对于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认为,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总体水平。

  老龄人口多,低年龄组占总人口比重变少,一方面说明老龄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说明生育率下降很快。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的局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现已配置的公共资源。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仅以教育资源配置为例分析:“20年前,北京有6000所学校,现在只剩3000所,平均每年关200所。那些老师怎么分流、校舍怎么处理呢?过去的教育投资怎么调整呢?同样,医疗、养老资源的配置也将受人口结构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表示,随着“少子化”进程的加速,以前教育资源数量扩张型态势应该及时转变为内涵深化型态势。他说:“我们不一定缩小整个教育资源,现在来看,城市里面很多学校生源减少,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农民工的子弟没有学上,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我们可以在总量资源瓶颈比以前缓解的情况下,强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化和投入。”

  人口学规律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当时来看,劳动力人口多是件好事,但是这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很快就会老去。再过20年,现在新增的0岁儿童要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现在这部分人少了。而之前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老了,劳动人口比重就相对较低。”高文书说,“这就告诉我们,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将不再供之不竭。”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对于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带来的风险,王广州不无忧虑。他说,人口生产有其内在规律,人口问题观察周期长,一般以100、200年作为一个观察周期,人口问题惯性大,过去积累下来的问题,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对于人口再生产,“少子化”趋势将让人口结构较难回调。

  人口结构的剧变和惯性,也使得我国未来恐难避免“未富先老”局面。都阳表示,进入“少子化”阶段,“未富先老”的困局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养老问题。他认为,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养老覆盖面可以有效缓解困局,尤其要切实加快养老覆盖体系建设,未雨绸缪。

  人口结构的“少子化”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转型。现在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迫使企业更多地用机器技术来替代人力,这样就促使企业完成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层次。

  同样难以避免的是,“少子化”对未来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着长远影响。高文书说:“老年人‘银发经济’会加速发展,而少年儿童的需求将明显减少。即使未来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未来养老服务也不容乐观,因为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半月谈)

热词:

  • 人口红利
  • 人口抚养比
  • 银发经济
  • 留守儿童
  • 人口生产
  • 人口再生产类型
  • 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问题
  • 机器人
  • 可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