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大跌之后,A股是否极泰来完成熊牛转换,还是继续探底,完成回归全球化和市场化估值体系之旅?
主流预测缘何一错再错
过去4年,主流机构在进行年度趋势预测时一再集体错判,2011年初,机构普遍将低点定在2600点,高点设在3800点甚至4000点,谁料结果是单边熊市格局。故事会否重演?纵观在主流机构对2012年趋势预测,多数认为V形反转,即一季度见底,2000点是底部,未来可见2600甚至3000点。个人认为,本次股市下跌难以重演2009年的V形反转,更大的可能是W形、U形甚至L形。
事实上,2008至2009年的反转行情,建立在4万亿财政扩张和逾20万亿的货币刺激的基础之上。1929年美国大萧条和1990年日本平成萧条都证明一点——政府救经济的强心针,只在第一次中风之后奏效。宏观逻辑是,大萧条往往是大稳定和大繁荣的孪生姐妹,根源在于信用扩张过度导致经济失衡。政府干预手段是通过注入国家信用来挽救市场流动性,结果却导致国家主权债务恶化,使经济在赤字拉动型增长模式中难以自拔。
信用过剩导致金融蒸发
当下的欧美债务危机,以及可能出现的新兴市场资产泡沫破灭危机,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债务危机的另一面,是信用扩张不可持续,面临剧烈的大收缩趋势。
借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验,中国当下最大的问题是银行业信贷规模膨胀过快,在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的同时,货币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边际效应迅速递减。从2008年11月底至2011年11月底,M2余额净增36.7万亿,约为当期GDP增加净值的3倍,相当于新投入3元钱才产生一元GDP增加值。中国的信用扩张不过是全球货币泛滥的冰山一角。按照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的统计,全球金融资产规模占当期GDP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108%,上升至2010年的400%左右。如果将线下杠杆活动算在内,银行杠杆率已从两个世纪前的大约4~6倍,激增到如今的50倍之高。
在全球信用系统性泛滥的背后,必然是狂热的投机行为到处肆虐,只有惩罚坏孩子经济才能重焕生机。继续印钞救市无疑是哈耶克所言的“尝试利用祸根之源来治理祸根。”而财政刺激的周旋空间更是捉襟见肘,根子在于西方过度福利化消费,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举债投资,二者均不可持续。今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是大概率事件。去债务杠杆必然紧跟金融坏账,这就是由信用紧缩带来的金融蒸发。如何在平稳增长中化解信用泡沫,成为全球难题。
政策拐点或者久盼不至
实际上,全球各国领导人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症结。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财政整顿应当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若想使债务回到审慎水平,需要花20多年时间。”中国更是确定转向“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结构调整”,这对资产价格泡沫炒作无疑是釜底抽薪。转型过程必然是漫长且伴随阵痛。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日前称,不打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这个仗。因为“如果过分注重总量规模,可能在战术上能够暂时胜利,但贻误了转型升级的时机,造成战略上的失败就是彻底的失败。”地方政府如果放慢GDP增速竞赛,则支撑股市的周期性行业面临盈利压力。
在保障房大量开工、“铁公基”项目随时可由缓建到快建的背景下,只要房价不跳水式暴跌,中国经济硬着陆概率不大。今年调控主基调应是“政策有微调、调控无拐点”,政策市暖春难以再现。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去3年银行放贷过度,股权和债权融资明显滞后,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将不得不再为结构转型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可以预期的是,IPO扩容和债市做大被上升至金融安全的地步,从而倒逼估值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提前到来。
在政策无拐点、融资要加码的背景下,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A股市场最后的定海神针——以银行为代表的周期性蓝筹将面临格雷厄姆所说的双重打击:“首先是市场崩溃之前的证券虚幻价值的持续性不再;然后是市场崩溃之后的证券真实价值的荡然无存。”悲观的预测是,如果银行业遭遇楼市崩溃后的资产负债表式危机,则A股历史上不曾连跌3年的纪录亦将改写。乐观来看,2012年将是震荡市,前提是即使房价硬着陆,经济亦是软着陆,全年走势呈现上下三、四百点波动的W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