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王建:最乐观的估计 危机也没过去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9日 18: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夏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高于市场预期,一些乐观的分析再次强调中国经济离硬着陆依然遥远。不过,更多冷静的经济学家预计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减速程度将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前景。

  在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当天,1月17日,《华夏时报》记者特别专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请他发表看法。

  危机远远没有过去

  《华夏时报》:国外有分析说,中国经济正在来临的硬着陆将使已持续了五年的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在2012年达到顶点,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硬着陆,甚至今年的经济形势将比2013年及以后的年份要更糟糕。但也有很多乐观的预计说,2012年一季度经济将实现“软着陆”,到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效用的显现和国内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的提高,经济将呈现逐步回升的良好局面。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王建:那些持乐观看法的人,并不认为世界经济会有大问题,因此也就判断中国经济决不会出大问题。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美国新一轮衰退和新一轮危机在去年已很严重。我正在观察和追踪的一个最新趋势是,美联储网站上所公布的M2增长情况表明,新世纪(002280)以来的头十年,如果不考虑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在2008年的货币大投放因素,其每年M2的增加只在3000亿美元的正常水平上。2008年美国为了反危机投放了7500亿美元,但去年投放了多少?据美联储新近公布的数字,是8660亿美元。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情况是,据截止到2012年1月2日的数字,新年头两天,美联储就投放了950亿美元的货币。这还不严重吗?

  因此,那些所谓中国经济将会软着陆的乐观看法,有一个基本前提,即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观察中国经济必须认真研究世界经济,而不能偏听偏信,弄不清真相。

  我认为这场危机远远没有过去。巨大的有毒资产根本没有任何化解,危机怎么可能过去?如果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乐观何来?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华夏时报》: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面前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

  王建:如何从外需转变为内需,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很明显,外需指望不上,一系列的情况都证明,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敢说世界经济的这场危机已经过去,也没有人会认为今年增长将高于去年。

  对中国经济,应保持“短期悲观,长期乐观”的观点,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短期过剩,长期不足”。拿城市化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4000-5000美元时只有三分之一的真实城市人口。之所以用“真实”两个字,是因为在剔除2.5亿农民工后,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只有4.5亿人。而若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85%这样一个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称的程度,中国就会新增8亿城市人口,几乎是目前的两倍。可以试想一下,在城市人口为4.5亿的时候,用净出口比重衡量的中国产品净剩余,最高峰时也只有不到9%,如果城市人口是目前的3倍,中国不仅不会过剩,还会严重不足。

  实际上,从长期看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难题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因为需求方面的问题产生于体制和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可以自己决定改与不改、变与不变的事情,但是相对于未来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为实现现代化必须消耗的资源蕴藏量是严重不足的,自己不够只能到国外买,这就不是中国人自己能做主的事情了。新千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世界的资源供给已经走到了一个从过剩到不足的新阶段,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国际油价从新千年初的十几美元上涨到最高近150美元,其中虽有国际游资的炒作,但供求关系变化也是重要原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衰退的境地,2009年发达国家整体石油消费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美国石油消费甚至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如果未来危机会继续深化,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会继续处在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却会在未来15年内走完工业化道路。资源价格平稳给中国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就看我们是否能调整好经济结构,为今后的长期高速增长释放出需求动力。

热词:

  • 华夏时报
  • 软着陆
  • 外需
  • v
  • 美联储
  • 石油消费
  • 2008年
  • 欧元区经济
  • 净出口
  •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