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国内多晶硅倒闭潮来袭 协成硅业成首家破产企业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0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们纷纷进入多晶硅产业。结果相比与机会,中小企业更多面临的是考验。

  多晶硅行业的规模效益相当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而且更便于企业统一产品的质量。

  冬寒料峭。在双反压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内外夹击下,国内多晶硅企业倒闭潮已经悄然开始。

  1月17日,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协成硅业)行政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证实,该公司正在走破产清算程序。“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停产,5月后才会有新的结果。”这位负责人表示。

  这将是“2011光伏风暴”之后,国内多晶硅行业第一家破产的公司。

  这是否将引发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下称《准入条件》)门槛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又一次大洗牌?对此,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沈宏文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采访时表示,国内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协成硅业面临的困境仅仅是一个侧面。未来光伏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不少企业也将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

  破产倒计时

  协成硅业原本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全部项目,不曾想公司在第4年便走到了尽头。

  此前,该公司破产清算的传闻在坊间广为流传。知情者称,法院已要求协成硅业尽快向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申报债权。对于这样的结果,身处浙江省嘉兴港区管委会的相关人员也许很难预料。

  2008年6月,作为协成硅业的母公司,新成达集团曾向当地描绘了一份美好的图景:一个总投资40亿元,规模达4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3300吨/年的多晶硅生产建设项目,将会在嘉兴港区诞生。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项目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投产,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这在当地并不多见。

  言犹在耳,全部投资尚未完成,公司便宣告破产。

  但如此结果没有出乎当地行业协会的预料。去年3月,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对于当地的中小企业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那段日子感觉好像是春天来了,于是呼啦啦都进去了,但寒冷的冬天却在后面,考验也在后面。

  这些声音发出在行业红火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丝毫关注。

  事实上,身陷困局的多晶硅企业不单单是协成硅业一家。此前也有多家公司试图上市,但都因多晶硅价格暴跌而搁浅。其中,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就曾发布公告,其合资公司乐电天威硅业的多晶硅生产线就因生产成本倒挂而停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由于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至谷底的20万元~23万元/吨,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7家上市公司外,均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显然,多晶硅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受多晶硅产品量价齐跌的影响,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对此,沈宏文称:“目前,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协成硅业面临的困境也是多数多晶硅企业面临的问题。”

  凤凰光伏高级副总裁张琢在浙江考察的见闻,也证实了当地企业生存的困境。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很多企业前期圈地付了很多的土地成本,但由于市场急转直下,有些企业不得不将这些土地租出去,退出多晶硅市场,重新寻找机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收缩战线。

  在张琢看来,多晶硅企业破产率先出现在浙江,除了与大的市场环境有关之外,更与当地企业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相对较少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国内对晶硅产能供大于求,而光伏产业在经历了前期的空前繁荣后已经步入了整合期。

  明日黄花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拥硅者为王”的时代正在画上句号。

  2005年前后,国内拿到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建设牌照的只有四川新光硅业、河南洛阳中硅、辽宁凌海金华、宁夏石嘴山四个地方。为了争夺新光硅业项目的供货权,尚德与英利曾展开贴身肉搏。

  此后数年,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甚至突破500美元/公斤,这也让很多企业将其视为掘金之地,蜂拥而至。

  尽管随后光伏市场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加上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让光伏产业乃至多晶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但好景不长,多晶硅的价格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后,便急速暴跌至20~30美元/公斤。这让下游厂商措手不及,甚至龙头企业尚德也曾因此不惜赔付违约金、撕毁与供货商的合同。曾有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下游市场需求的低迷。沈宏文分析称,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加上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纷纷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使得欧洲的光伏需求大幅萎缩,多晶硅的市场需求也出现连续性的下滑。

  当需求下降的同时,多晶硅的产能却在不断释放。据估计,2011年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将达32万吨以上,而市场需求则不足20万吨。产能大幅过剩,制约着多晶硅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多晶硅价格下跌,并酿成今天的格局。

  同时,《准入条件》成了众多中小多晶硅企业头上一轮紧箍咒。2010年12月底出台的《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应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规模其前期20亿元资金门槛将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5美元/公斤,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而中小企业的成本则高于45美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即使多晶硅价格降到35美元/公斤,一线企业依然是有利可图,而中小企业则势必被淘汰。

  如今看来,与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这次中小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困境,更多的是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多晶硅行业长时间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当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时,国内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积累,尚不充分。

  这种情况下,市场骤变自然让很多企业猝不及防。目前,国内产业的发展完全是依靠投资驱动。对此,张琢解释说:“简单而言,就是挖人、买设备、开始干活的这种方式,在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市场不好时弊端将全面暴露。”

  寡头垄断来临

  随着中小多晶硅企业的退出,国内市场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业界普遍认为,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1年2月18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协鑫”)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币,在2011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从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至2012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据记者了解,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3.5万吨,其中保利协鑫占据近一半的产量。这意味着,保利协鑫在扩产之后其产量将是2010年国内总产量的近两倍。毫无疑问,这将加大保利协鑫在多晶硅价格中的话语权。

  此前,另一家多晶硅产能巨无霸的江西赛维LDK,曾试图以多晶硅项目进行上市融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扩大产能。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保利协鑫2012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突破6.5万吨,赛维必须要尽快达产,才能抢到市场份额。

  多晶硅巨头的扩产竞争,势必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集中。国际多晶硅巨头的发展历程曾有这样的轨迹。目前,国际7大多晶硅生产厂商,恰恰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才出现的结果,所以国内的本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产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对于多晶硅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沈宏文认为有利有弊。对于多晶硅产业来说,其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推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并且能够更好地保证多晶硅的质量和品质。

  对下游厂商而言,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跌显然是一大利好,但如果行业集中度过高,多晶硅的产生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厂,则光伏组件企业面对多晶硅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可能导致多晶硅采购成本的上升。

  在张琢看来,国内的多晶硅行业确实需要一个彻彻底底的整合。这将使得以前以投机为目的,同时没有呈现规模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多晶硅企业产能有一定的降低,但并不影响当前的需求。

  这是因为随着中小企业的退出,它们会在退出前抛货,这势必造成现有价格的进一步下滑。现货价格的加剧,将会导致原有企业间的协议价基本作废。

  对于未来,国内多晶硅市场到底会是何种格局,张琢做出这样的判断,“每个省都会有1~2家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企业,同时短期内,国企不会进入多晶硅领域,他们更多的还是从中下游往上游发展。所以综合考虑,多晶硅企业至少还会有10家保存下来。”

热词:

  • 光伏产业
  • 协成
  • 新光硅业
  • 协鑫
  • LDK
  • 业成
  • 国内产业
  • 多晶硅项目
  • 破产清算
  • 企业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