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煜辉
1月份新增信贷不到7400亿元,大大低于市场预期,而此前市场分析员大多预测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能超万亿规模。这反映出宏观管理者的谨慎,央行不敢轻易放松信贷配给,特别是1月份物价上涨压力比预期强得多的背景下,信贷放松难以成行。
监管层去年底表示,2012年首要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2011年底中国在建净投资规模高达35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投资惯性很大,如果项目不进行有效调整,基建投资信贷需求仍将十分强烈。在此背景下,央行放松信贷额度控制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大量信贷资源被政府项目吞噬,私人部门依然融资艰难。随着投资反弹,通货膨胀又会卷土重来。
一直以来,中国的宏观管理者为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设置了四道绊马索,分别是:贷款额度配给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2010年之前,真正起作用的约束只有贷款额度控制(法定准备金率必须提高到超额准备金率的边界之上,才会起到作用,否则商业银行可将超额准备金转变成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国商业银行便利的资本补充机制和中国贷款创造存款机制,使得宏观管理者不得不经常祭出行政手段直接约束银行信贷扩张。即便如此,中国广义货币依然扩张至接近经济总量的2倍。而根据国际经验和IMF观点,当M2/GDP指标超过1.7时,通常会发生系统性危机。
这种情况在2011年悄然改变。改变的外生冲击来自于通胀上行导致宽幅负利率长时间存在,银行储户陷于资产缩水的境地。金融脱媒致使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理财市场在短期内迅速培育。
2011年的金融脱媒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双重表外化”。存款“出逃”到理财产品,是负债方的表外化;与之对应的资产表外化同时发生,贷款通过种类繁杂的银信合作产品移出到银行表外。
此时银行负债方已变得非常紧张,存款增长速度跟不上贷款增长速度,商业银行开始逼近贷存比75%的红线。
2011年四季度开始,监管层开始集中清理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市场。银信合作、票据信托、同业代付等等业务逐一被禁止。高压之下,2011年四季度开始,影子银行规模显著缩水。
今年监管政策得以延续,银行贷款的“出表”行为被监管层死死看住,而存款理财化趋势依旧,不过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转变为债券和同业资产。随着脱媒逐步变为单向(存款表外化),贷存比红线将商业银行逼入死角。甚至不少银行如果不能拉到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下一阶段贷款业务可能行将“断炊”。
笔者认为,为缓和这一困局,当下的政策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一是修订乃至取消《商业银行法》中关于75%的贷存比的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定;二是支持商业银行对非金融部门其他债务工具扩张,比如大规模批准银行发行定向金融债(如不久前推出的中小企业金融债),债券融资所发放的贷款不计入贷存比考核等;三是显著提高储蓄存款利息率,抑制投资增长,促使通胀尽快回落,实质性减轻存款“出表”的动力;四是加快债券市场的扩容,特别力推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债。只有如此,才能缓解因贷存比红线给银行带来的“断炊”风险,确保银行业信贷正常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