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高盛公司是)一只披着人类外衣的吸血大乌贼,哪里有钱的味道,它就毫不留情地把吸血管伸向哪里。”马特.泰比(Matt Taibbi)在其2009年发表于《滚石》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讽喻高盛。不管你对它有什么评价,这一比喻确实表达了一个清晰的观点。而威廉.科瀚(William.D.Cohan)的新书《金钱与权力》就没这么立意明确了。这本书两次引用了“吸血乌贼”这一比喻,但却缺少可与这一比喻比肩的大胆犀利的态度。
科瀚这本书(其实它的书名比“高盛的故事”之类的标题也高明不了多少)甚至在开篇就谈到了这只“乌贼”。他在书中用自己更温和的版本来阐释这一比喻所体现的中心思想:“高盛代表着恒久在握的全球性实力和无可匹敌的人脉关系。(斜体加粗部分译文求高手指点)它搜刮钱财从不脸红,并且不管它的成功是否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是科瀚这一充满火药味的提点对全书风格的了解是一种误导。其实,这本术语充斥、构思欠严谨的大部头书的大部分内容要远远比上述的话来得平和。
在他的另一本结构紧凑的书《摇摇欲坠》(“House of Cards”)(主要写贝尔斯登的破产)出版后不久,科瀚接受了一个更宏大,更令人望而生畏的课题。(他是《纽约时报》“Opinionator”博客的签约作者。)不管他对这一任务怀有多大热情,仅仅靠在笔记本上写下他和编辑认为高盛是他们“要征服的下一座山峰”这样的话是不能鼓舞士气的。
这座山可不是一般地高啊!《金钱与权力》的时间跨度从高盛始创业的1896年到2010年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那次听证会的一大看点是,义愤填膺的会议支持人——密歇根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卡尔.列文(Carl Levin)对高盛高层主管的严厉斥责。这本书里介绍高盛发家史的这部分内容大量引用了前人的著作,因为这一领域已经快被踩烂了。
科瀚引用资料涵盖了从史蒂芬.伯明翰(Stephen Birmingham)的《我们的群众:纽约的显赫犹太家族》(1967年出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瑞斯(John.Kenneth.Galbraith)的《1929年大崩盘》(1954年出版)到查尔斯.艾利斯(Charles.Ellis)那本透彻、洗练,对高盛的历史叙述更条分缕析的《合伙制》(2008年出版)。对科瀚来说,最重要的材料是那些比艾利斯的书和有关高盛近史的文献更直观的东西。这是一块还未入公众法眼的领域,这都得归功于越来越猖獗的暗箱操作的按揭证券,法人问责制的式微,经济危机(虽然对高盛来说算不上危机)造成的损害,还有直白得令人尴尬的电子邮件。有些高盛员工在邮件里直接用”$$$”的符号代替“钱”这个字,而这还算不上是尴尬的事情。
科瀚曾获得2007年金融时报/高盛年度商业图书奖,他能采访到好些高盛的现任高层管理人员,其中最显赫的当属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劳埃德.布兰克芬(Lloyd Blankfein)。布兰克芬谈到自己时滔滔不绝,且言辞诙谐。书中透露了一些布兰克芬的趣闻轶事,比如他会唱上世纪70年代连续剧的主题歌,还说到有个学者评论说布兰克芬“才12岁就已经才华了得了。”
虽然这些细节有失偏颇,但是这本书对它里面所提到的各个人物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甚至当他当他采访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高盛之争的辩论者时也是这样。【乔恩.科辛(Jon Corzine)和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之间的PK是这本书里争吵得最激烈的一个回合。】书里面对受访者的简短的生平描述大都侧重于其教育背景和最爱的体育运动。
受访者中有鲍尔森(Mr.Paulson)和罗伯特.弗里曼(Robert Freeman),前者的办公室据说可谓汗牛充栋,而弗里曼则对其卷入的内部交易丑闻愤愤而谈,并强烈谴责《华尔街日报》记者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W. Stewart)对该事件的报道有失公允。(“我认为他完全没有诚实报道这件事,”弗里曼说。)但是这本书最绝的一招是,它的受访者可以是匿名的。这些匿名受访者的坦白截然不同于那些状似不经意实则小心翼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由那些与高盛有着清清楚楚关系的人提供的。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人对高盛现如今的商业行为做出了解释:“高盛通过他们客户的生意搜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视为可以用来做交易的免费筹码……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他们处在客户的商业环境下,在经营一桩买卖,他们就能了解到那一行所有的信息并且进行整合,然后他们把这些信息传递到高盛内部,反过来再利用它们跟这个客户打擂台,或与其他客户打擂台。”这位投资人并未挑明说这是内部交易,而只是说,“我搞不懂这样做怎么会是合法的。”
科瀚在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认为高盛过去那种对客户的专注投入已经演变为一种冷酷到底的自我服务。“高盛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从金融业转到了贸易业,”他在书中写道,“而且它对这些交易是怎样、具体在哪里完成的,或者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利润出自哪里这些问题刻意闪烁其辞。”如果《金钱与权力》这本书能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弄清楚,那才不失强硬与一针见血。
但要解释清楚错综复杂的金融和法律问题是件技术活。科瀚更擅长报道和搜集信息,而在如何把信息正确传达给读者方面,他要略逊一筹。这本长达600多页的书里有很多处合理但却表达笨拙的结论,比如下面这段关于1985年到1986年期间利率下调时房主们对按揭贷款进行再集资的描述:
“这导致了高盛按揭证券的业务(包括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通过再集资而早早偿清并且贬值了,而不是像预计的那样在利率下调时会增值,因为利率较高的债券的价值在相对利率下调时是会增值的。”
应当还有更确切的解释来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相比较于这本书,一本新的关于高盛的书有更好的存在的理由。以下是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高盛在许多方面会如此强大?高盛是怎样取得现在的业界王者地位和公认的卓越业绩的?高盛会继续强大下去吗?
上面的三个问题是艾利斯在2008年提出的。这三个问题的意义在过去三年里已经发生了巨变。《金钱与权力》里面应该有全新的答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