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05-200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做博士访问生时,期间受到所访问的各大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华尔街优秀华人投资者的理念和策略的启发,我产生了模仿杰克·斯威格(Jack D. Schwager)的《股市奇才》,探访华人杰出投资者的想法。我任职于保险公司投资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在全球挑选外部经理人。在访谈者的大力支持下,《华人杰出投资者》在2007年非公开出版。各杰出投资者向华人投资界贡献了一己智慧,在纷繁芜杂的投资世界留下了笔墨香。
何谓杰出投资者
西方20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也不过几十名数得上的投资大师和杰出投资者。杰出投资者需要有时间证明,业界公认;杰出投资者需要业绩卓越,自成体系;杰出投资者需要人格魅力,社会传播。
按本书杰出投资者黄庆和总结的标准,衡量杰出投资者需要20年,评价投资大师则需要30年。因为10年一般涵盖了两个多空周期,是投资者确立其市场地位的阶段;20年是其从管钱到快退休的阶段,只有持续的业绩卓越,才能称之为杰出;而30年后才能称之为大师,因为需要历史传承证明其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的有效性。投资大师不能是只有自己成功,还应通过其理念、策略体系的传播,帮助一些勤奋而有天赋的后来者取得成功。
相较西方人,华人的经历经验对中国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与优秀的投资人交流并感悟之余,我觉得对自己的认识理解越深,也越从琐碎、急躁、怀疑中走出来,更加执著、专注且明确。我希望能把与杰出投资经理交流的心得,与有心的投资者共享,让同道者有所感悟。
本书选取的12名投资者,都是专业投资圈中口口相传、业绩成就早就获得公认的杰出投资者。本书的投资者,有两名出生于50年代,大部分生于60年代,他们平均有20年的投资经验,并有可靠而持续卓越的投资业绩。杰出投资者中,有8名来自海外或主要在海外从事投资,包括香港的价值投资巨匠,台湾的投资长青树,黄金行业基金第一人,专注债券的华人对冲基金标杆,顶尖宏观及新兴市场对冲基金交易员,全球股票投资专家,数量绝对回报投资天才;4名为国内的杰出投资者,分别为基金、券商、私募和个人投资者中佼佼者。我们没有刻意地按行业和投资策略挑选代表,但结果却有趣地具有广泛的地区、行业、策略代表性。
谁是杰出投资者
谢清海,马来西亚华侨,18年前在香港白手起家,建成了香港本地最大、亚洲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惠理基金,成为专注大中华市场的亚太区价值投资专家。谢清海看重“可教”与“爱学”,能让我们在体会其价值投资方法之余,启发更多。
李山泉,有着15年专注于管理黄金及特殊金属行业股票基金的投资经历,早已是国际黄金行业投资领域最重要的专家。李山泉管理行业基金,却不讲究和基准比较,却过去10年每年都是跑赢基准,其中7年超过基准20个百分点以上。
黄庆和,从1992年起,持续多年获得台湾基金业的第一及杰出基金经理奖项,是台湾出道最早、绩效最优、且仍活跃在投资一线的基金经理,是名副其实的投资界“恒星”。他的理念和方法,使得他常能看清可能发生的事情。
黎彦修,15年前就在转债套利领域声名鹊起,并成立华尔街华人最大对冲基金公司,他从不固守自己专长但已拥挤的领域,以价值投资法转向垃圾债券投资,包括近年的欧洲垃圾主权债务投资,大获全胜。黎彦修在从林般的对冲基金激烈的竞争中,却是“看得很广,做得很少”。
杨光,管理了10年规模达50亿美元的邓普顿全球机会基金,被Bloomberg评选为十强全球股票基金,是唯一问鼎的华人基金经理。2010年,杨光回国创办规模达数十亿元的融源资本,从私募股权(PE)领域,以全球视野投资中国,关注中国产生世界级的公司。
张涵,早在2005年就结束了基金公司副总和投资总监生活,既不愿意成立公司,更不愿意做阳光私募,成了一名纯粹实践投资理想的个人专业投资者。他以“自由行”的生活方式,实现着他的“生活方式决定投资高度”的论断。
江平,在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全球宏观交易中历练成为华尔街顶尖交易员。2008年江平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2009、2010年连续两年列新兴市场对冲基金首位。他动有行军打仗的气势,静有闲庭信步的从容。
江作良,本着朴素的价值理念,稳健又不缺敏感,注重基本面又兼顾发现市场共鸣点。江作良10年前奠定了易方达的基本投资理念乃至公司文化。现在的江作良更强调主动投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他更加用平常心做投资,坚持投资的道德品质、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基本的理念。
王国斌,国内券商中投资业务模式及理念转型最早、业绩最优秀、投资团队最稳定的东方资产管理的领军人物。他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投资;最优考虑,但次优选择;对投资过程重于投资结果。他持续学习和反思,十数年坚持在一家公司,使他成为经历早期券商“荒唐”投资时代、存活时间最长、且仍活跃在前线的唯一行业老将。
但斌,从信奉波浪理论的技术分析派彻底转变为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学徒。但斌用他对巴菲特及其搭档芒格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对价值投资的重新思索,成就了也许是国内仅有的古典企业价值投资者。但斌以诗人的气质和体育人的坚毅,告诉我们“价值投资不需要任何借口”、“好的企业像宝石一样珍贵”、“守候时间的玫瑰”。
胡斌,业内唯一兼任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他是纽银梅隆基金的总经理,也是QFII基金的基金经理。胡斌的投资研究贯通了股票、债券及衍生交易工具。他擅长基于基本面的数量策略投资,科学地监测风险溢价,进行“买高卖低”,从而将普通人含糊的万能真理“买低卖高”得以实现。他还把数量研究当作金融侦探,开发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事件驱动投资模型。
居雄伟,在非有效的市场中,他用科学的方法赚钱。他认为在单只股票或少数股票的层面上,投资是一门艺术,但当大规模地看成千上万只股票时,投资就是一种科学。他建立了一个系统,捕捉全球股票及金融市场机会,在过去十年连续实现了绝对回报。
意味深长的是,没有一名受访者认为自己是杰出投资者。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大家也没有花几分钟讲述其业绩。在他们看来,杰出是追求专业投资过程中或许偶然的结果。
什么造就杰出
如果要对12名杰出投资者做个教育和专业的统计,可发现,他们中有4位毕业于中国科大,2位毕业于北大,有3位起初没有上大学,有4位原是学生物和化学的,只有2位是学经济专业出身,有3位名字里有“斌”。
我们访谈的这些杰出投资者,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教育和入行经历,具有明显不一样的个性,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从事不同专业的投资,经历过不同的挫折,但最后共同都取得了十数年的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数十年专注于专业训练,持续学习实践,并获得了可重复的成功。
几乎在每一领域,大多数人一开始学习得非常快,然后就慢下来以至于完全停止进步。但也有少数人会持续进步数年数十年,以至成为卓越者。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绝大多数卓越者在成功前都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在许多行业如音乐和文学,卓越者往往要有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到达高峰。仅有努力还不足够,持续刻意的专业训练必须是努力的内容。在商业界和投资界,这一规则同样适用。
对常人来讲,如此不断地要求进步似乎是不堪承受之重,这也是为什么杰出者总是少之又少。人们习惯于将自己并不具有某方面的天赋当作放松的借口,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推搪。我想这就是对巴菲特为什么偏爱选择40岁以上经理人的解释,也是对我们探访的杰出经理人平均有20年经验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