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9日讯 通胀高企的形势自今年来有所缓解,2月CPI如期回落至3.2%,为201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过,学者张茉楠今日发表博文指出,本轮通胀的回落是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开始的,当需求型、货币型以及输入型通胀消退的时候,要素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将成为新的通胀压力,其影响将是长期刚性的,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和调控需求解决
“从通胀发展的未来趋势看,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将是长期刚性的。”张茉楠指出,劳动力、环境、能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是对长期以来要素价格失衡的一种回补,这是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走上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必须承受的转型阵痛。如果成本大幅提高,销售价格却不能有效提高,实体企业的利润就会迅速变薄。
张茉楠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影响会相对温和,但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它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和调控需求解决。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加快转型来应对,应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
另外,文章指出,造成本轮通胀回落的因素分为三方面。首先,通胀是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开始的。其次,去年三季度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第三,翘尾因素已经消失。今年1、2月份的数据已排除了季节性因素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潜在通胀压力。
原文地址:
作者介绍: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