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尽管短期内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长期压力依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将成为中国新的通胀压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考验,中国改革还要等待价格“闯关”。
2月份中国CPI如期回落至3.2%,201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应该讲,本轮通胀的回落是伴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开始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走低,去年三季度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此外,翘尾因素的消失也是物价涨幅回落的重要因素。当前C PI的趋势性回落,与去年年初的物价走势不同,去年上半年物价大幅上涨,其中有相当成分为翘尾因素所致。由于基数原因,去年下半年C PI中的翘尾因素逐月下降,从7月份的3 .3个百分点,到12月份的归零,大幅减缓了C PI同比数据的上扬推力,翘尾因素已基本消失,12月份物价4 .1%涨幅全部归于新涨价因素。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年,1月和2月的C PI数据是已经排除了季节性因素影响的数据,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潜在通胀压力。
未来控通胀绝不能盲目乐观,当需求型、货币型以及输入型通胀消退的时候,成本型通胀却正在逼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长期性价格上涨压力凸显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正濒临“刘易斯拐点”的时间窗口,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有望继续深化,而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等也长期偏低,需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得以调整,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农民增收,这些都必将带来长期通胀的压力。
但是,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胀,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从某种程度而言,劳动力、环境、能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应该是对长期以来要素价格失衡的一种回补,这是结构调整必须承受的转型阵痛,是中国也非做不可的改革。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正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可以说,多年来,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症结所在。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然而,当前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中国开始重估生产要素价格,这必然压缩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
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相比较,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影响会相对温和,但它将是长期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会使做实体经济的企业感受更真切,如果成本大幅提高,但销售价格却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在双向挤压下,很多实体企业的利润就会迅速变薄,甚至可能陷入所谓的“三明治陷阱”。
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加快转型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和调控需求解决,应该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成本推动型通胀长期化,这将对中国经济形成持久性挑战。(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