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到了,不少人预测电信消费将会被CCTV曝光。是否真的如此,还要等到晚上才知道,但是社会舆论对于电信业越来越不满,以及行业整体形象和口碑的暴跌,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应用3·15晚会曝光这“最后一根稻草”来压垮电信业,真的已经不再重要。
仅近半年以来,就先后有“发改委调查电信、联通涉嫌宽带接入垄断”、“哈工商局质疑"按分钟计费"侵权”、“假宽带”等一系列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的舆论事件指向电信业。
对此,电信业从业人士颇感愤懑和委屈。
数据显示,我国电信资费已经连降7年,“十一五”期间累计降幅高达41.93%,成为绝无仅有“只降不升”的行业。同时,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亿,而且每月仍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按照道理来说,用户激增已经反映了市场态度,电信资费频频下降也属于回馈社会。那么,为什么电信业的发展不被社会认可,反而呈现愈发显著的背离呢?
首先应当看到,随着手机、宽带的日益普及,电信已经成为除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外,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使用最频繁的消费行为,庞大的用户基数难免会 发生投诉。由于人人都在用,这些投诉更容易引发共鸣,谁都可以插上一两句嘴,因此影响面也会比较大,行业人士要端正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单一的语音业务到纷繁复杂的数据业务,从单一的按月租、单价、时间收费到套餐制、捆绑制、协议制,尽管“电信”二字没变,然而其内涵实际已经发生 剧变。行业对于消费者教育不足,导致其对新事物不够了解,造成他们对于电信消费吃不透、拿不准,缺乏足够的踏实感和安全感。
第三,电信业表达存在着不够通俗、主观意识和“好大喜功”等问题。
行业用语不能“一语点破”,过度追求“全面、准确、专业”,导致用户不知所云;缺乏换位思考,凡事总是立足行业角度,没有融入社会大环境来考量和组织语境;片面强调行业强大、先进,把自己树成全社会“仇富”的靶子,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建设不易则耻于开口。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科普不足。一些与电信运营商有关,但运营商并非罪魁祸首的问题,没有做好及时澄清、消除影响,或者高声疾呼有关部门配合解决。这其中包括,国际漫游费并非中国一家说了算、垃圾短信的幕后黑手不是运营商、SP恶意吸费,以及运营商并没有对涉黄、涉黑、垃圾信息的裁判权,和对不法分子没有执法权,等等,导致各种责任一肩担。
第四,企业之间相互拆台,恶意竞争给全行业抹黑。人们并不会因为你说了别人的坏话,而增加对你的好感,只会觉得你们俩都不咋的。从频繁上演的运营商“校园门”恶斗,到最近的电信、联通因为iPhone 4S在网上打口水仗。无不给行业造成负面影响,让用户深觉反感。
第五,KPI高 压下的行业发展,让从业者心态扭曲。用户投诉的很多问题,可能是被放大了的,有些帽子扣在运营商头上也确实不合适。但是,因为要完成一年更胜一年的任务, 有没有从业人士和企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纵容某些能让自己哪怕只是获得“蝇头小利”的不法行为呢?恐怕也是存在的。
以上,即是我对社会舆论为何对电信业越来越不满的一点浅见,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各位看客如有意见请轻拍砖,欢迎理性探讨。
最后,我还是要为电信业说上一些话。
“垄断”行业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体制上来说,在邮电、石油石化、电力等行业的体制改革也都开展了很多年,不再是政府部门(如曾经的邮电局)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而是进行了政企剥离,每个行业也都有几家企业在竞争。虽然都还是国企,至少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其中,相比同进同退的“兄弟”行业来说,电信业的市场化程度上还是比较高的,三家运营商的竞争也是打得不可开交,想必每位网友都多少有所感知,所以每次骂都还能“骂得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信业真的承担不起“垄断”之恶名。
另外,电信业员工的收入也不是传说中的“杯水车薪”,确确实实要承受很大压力、付出很多汗水才能换来的。他们拿得不多,却是这个行业的大多数,所以当你们断言“高薪”的同时,换位思考想想他们的境遇和心理感受,特别是一些聘用工和刚入职的大学生。
绝大多数“垄断”国企的从业者并不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不是社会的蛀虫,更没有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却总要承受各种有关无关的指责,甚至成为一部分人宣泄不满情绪的受害者,实在是令人感到难受。
其实,你、我、他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这个苦逼社会的共同产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