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3月21日,奥巴马在新墨西哥视察油气田时发表演讲
石油曾是美国工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助推器,近几年却也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上涨油价的抑制消费作用,出现了需求下降的长期趋势。美国正在度过自己的能源需求顶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即将进入难以逆转的能源需求减缓期。这个转折点,就在当下。
石油消费是个世界市场
“油价在美国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汽油对普通美国人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电对中国老百姓的必要性一样,是个必需品。”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刊记者提道。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差别远没有中国大,“油价在中国影响的是有车一族,是社会的中产阶层。但在美国影响整个社会,越是底层,受到的影响越大”。特别是2012年遇到4年一度的总统竞选年,这个选民们极为在意的话题,也成为政客们竞相许愿的议题。
接近4美元一加仑(约3.785升)的油价,到底对普通美国人影响多大?
相当的美国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开始推出了每周工作4天的选择,鼓励人们减少出门。在波士顿一个谈论油价的论坛里,自称“被高油价所伤的一族”很愿意表达不满。住在马萨诸塞州黑弗里尔市(Haverhill)的珍妮在航空公司工作,最近她和女儿不得不在工作日住到了离机场相对较近的父母家,以节省油钱。“我和丈夫只能周末待在一起两天,都不像是正常的婚姻生活。”而她比起同事们还算幸运的。“一些同事为了省油钱和其他人换班,连上两个班或三班倒,间隙时间就在车上睡睡,然后能在家连续休息两三天,省得每天通勤要开两三个小时的车。”
上下班必须开车60英里的路易斯·阿斯沃斯或许更有理由恼怒,因为他所居住的得克萨斯州的博蒙特正是100多年前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发轫地。如果我们选择一个角度来观察高油价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博蒙特会是十分有趣的切口。长久以来,石油是这个产油重镇廉价的消费品,高峰时这里聚集了600多家石油公司。人们不在乎开高耗能的大型车,也不害怕每天遥远的通勤距离。
石油给当地带来了长久的繁荣,也使得博蒙特像美国其他城市一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搬离市中心,住进郊区的大别墅。供应不断的石油、与之相互带动的汽车业和蓬勃兴建的州际公路,曾经是美国梦带给大家的标准生活写照。1949年美国汽车平均每加仑油可以行驶13英里左右,到1975年平均每加仑油只能行驶11.9英里左右——因为大家开的车越越来耗油。在这期间,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费以7.7%的速度增长,成为石油消费最多的部门。如今美国上班族中只有4.7%搭乘公交,而75%的人是驾车上班。
石油带旺的小城,总会有着相似的传奇。本刊记者现在能仍查到1901年1月11日的《波士顿每日邮报》,该报充满惊喜地记载了头一天博蒙特首个油井开始喷油的每个细节,并宣称:“我们有了日产10万桶的能力,以后还将一下子改写美国的石油产量。”图片中,高达100英尺的油柱喷向天空,油井整整喷射了8天才给盖住。这也是得克萨斯州成为全美第一位石油产地的序幕,可以说美国的石油工业由此开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找油热带给这里一种赌博式的繁荣期,产生了不少戏剧性的“油井精英”。石油业的昌盛致使当时仅有1万人口的博蒙特,在1902至1903年一年之中膨胀到5万人。
直到今天,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储量仍然占到全国的24%,美国炼油厂总数的17.6%,原油炼制能力占美国的27%。路易斯·阿斯沃斯的家离墨西哥湾开车只需一个小时,当他来到岸边,能看到从沿岸到海面油井林立,而在他脚底下,有着深达600米至1200米的储藏战略石油的巨型盐穴。随着在深水区更多油气资源的发现,墨西哥湾还将在美国的能源份额里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对路易斯这样的本地人来说,他们越来越难享受到近在咫尺的能源便利。几十英里外开采的原油,经过成熟市场机制的演变,在源源不断灌进他们油箱的同时,也抽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支。美国曾经领先其他国家,优先享受到了廉价资源,但是这种优先权已经没有那么显而易见。
油价变动是博蒙特地方媒体排在第一位的新闻。2012年3月24日这一周,博蒙特的汽油平均价格为每加仑3.69美元,比上周又上涨了9美分。这周美国全国的汽油平均价格为每加仑3.88美元,比上周上涨7美分。按照石油专家的解释:“得州人最终为之付账的油泵,可是由全球因素决定的。虽然油田近在咫尺,可是中东局势、遥远的印度和中国能源需求的崛起对他们都有影响。按照得州家庭平均使用的汽车油缸14加仑(约为53升)的容量,如果你要装满它,这周得付53美元。”
麻省理工学院能源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尼特尔的分析,或许正在说出问题的核心:“石油不像天然气或是电能,美国自己能控制供求变化。”克里斯托弗·尼特尔做了一个推算,以美国目前石油产量占全世界产量11%来看,即使美国的产量提升50%——这种提升比在北极钻探、更多的海岸钻探和加拿大输油管线建设所能做的加起来还多——也只能把油价降下10%。“很少有市场是美国不能仅靠意愿来控制的,但不幸的是,石油领域确是这样一个市场。一般美国人很难理解这点,而美国的政客们又总是利用油价问题大做文章。”在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变化的今天,石油消费更加是一个世界市场。
廉价便利的基础条件
美国消费者幸运的是,在一个油价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的国家,至少他们在掏出油钱的时候,比较清楚是在为哪些项目买单。根据美国能源署2011年发布的信息,消费者每消费一加仑汽油,付出的钱有以下四个去向:税收、批发营销、炼油环节和原油。其中原油的成本占到50%以上。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0~2009年,美国人每消费一加仑汽油,原油成本占到51%,税收占比22%,批发营销占比12%,炼油环节占比15%。而到了2010年,原油成本上升到68%,税收仅占比15%。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戴家权向本刊记者解释道,从一个更大的分类来看,老百姓承担的终端价格分为两部分:税收和石油成本。事实上美国人应该庆幸,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是唯一一个对石油推行低税收政策的国家。每加仑汽油美国联邦政府收税18.4美分,每个州的税收标准不一样,平均为每加仑汽油22美分。
汽油支出如今在美国家庭支出中排第二位。以一个普通美国家庭拥有3辆汽车计算,每个月家里的油钱在1600~1800美元。它的波动无疑会直接影响美国人的心理状态。
毫无疑问,普通美国人的恼怒源于他们与以前更低的油价对比。如果是个欧洲人或者日本人,早就不敢这样大肆消费汽油了。美国人的石油消耗量毫无疑问地稳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国人均年消耗原油22桶多,是中国的10倍。美国人今天惊呼的高油价,其实与中国人承受的油价非常接近,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的10倍。在林伯强这个中国专家看来:“美国人所谓的油价4美元时代是高油价时代,其实是有些夸张的。美国人习惯了低价石油,4美元油价对多数美国人的心理冲击,高于经济上的实际影响。”
美国人近年来享受到的油价水平实在不能算高。据统计,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从1976年以来的民主党执政时期,月度油价平均为每加仑2.25美元,共和党执政时期为2.34美元。克林顿时期最便宜,平均为1.68美元,而奥巴马不幸要面临最高企的油价,平均为3.05美元。小布什执政的最后几个月,面临美国历史上最高油价,达到了每加仑4.27美元。
“当美国能够大量低廉地从外国进口石油的时候,当汽油对他们就像水一样便宜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不去驱动喜好的大排量汽车呢?”低燃油税进一步鼓励了石油消费,特别是在美国现代工业发展之初,税收作为政府能源政策的调节杠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鼓励了美国民众对汽油的消费,同时也强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今天要不要提高燃油税是美国社会辩论的议题之一,但是政治家们可不愿意去得罪绝大多数选民,几乎没有人真的会冒险这么做。甚至还有专家在主张彻底废除联邦政府所收的燃油税。“我们的后代肯定会比我们更富有,没必要让我们用高价来支付资源。”
而美国国内石油市场的竞争环境,也为这种提价创造了市场条件。油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与美国成品油市场与生俱来的竞争天性一样,在竞争中降低了行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美国成品油市场格局大约成行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领土辽阔、地方差异大,供需状况比较复杂。再加上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反垄断法规,使美国成品油行业在成立初期就注定了自由竞争的机制。
美国市场化的机制使得成品油销售市场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石油企业的利润在竞争中下滑,成熟的交易枢纽逐渐形成。纽约是最重要的成品油枢纽,库欣和俄克拉荷马是最重要的原油枢纽,芝加哥、洛杉矶和墨西哥湾的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地区也是重要的原油和成品油枢纽。这些枢纽是成品油和原油现货的主要交易场所。
炼油厂和成品油销售企业签订了大量排他性销售协议,炼油厂也通过金融手段对成品油销售企业进行控制,供销之间形成强大的利益纽带。下游成品油销售的价格竞争战火很容易传导到上游生产和炼化环节,从而引起整个行业链条的利润大幅下滑。美国成品油市场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都非常活跃。
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复杂的成品油配送体系,虽然配送量巨大,但配送高效灵活,管道配送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型原油和成品油枢纽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配送体系的调节能力。成品油管道的运输成本非常低,从休斯敦到纽约港,每桶汽油的运输成本为1美元,相当于2.5美分/加仑。
2005年8月30日,当“卡特琳娜”飓风是墨西哥湾地区92%的原油生产和83%的天然气生产暂停时,美国紧急调用原油储备,在庞大的管道体系和高效的现货市场支撑下,将飓风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在仓储方面,美国的成品油管道属于公共设施,而成品油仓储领域则呈现完全的竞争局面,激烈的竞争使得仓储费用大大降低。目前汽油的仓储不超过0.025美分/加仑。管道“混合输送技术”的发展,使得中级汽油在集散库终端能够与高级汽油进行混合。过去这种汽油只能在炼油厂进行混合,并且需要储存在不同的油库中。
国内开采的呼声
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是美国成品油价格上涨最直接的“罪魁祸首”。最明显的例子是从2007年底到2008年中,当原油价格飙升时,原油成本占到美国汽油价格的75%。今年再度飙升的油价使得美国无法像以前那样廉价享用进口石油后,要求加大国内开发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还没进驻白宫的政客们”。
美联社的记者观察到:“那些还没进驻白宫的政客们,往往拿高油价说事,攻击现任政府。当奥巴马2008年为竞选奔波时,也曾义正词严地叫嚷:‘就在这里,俄亥俄州,你们为每加仑汽油要花费3.7美元。自从乔治·布什当政,油价竟然涨了1.5倍多。’但是奥巴马在不久前的电台讲话中,希望公众理解油价上涨的多重因素,包括中东局势、中国和印度等能源消耗大国的崛起。”
奥巴马政府如今也面临着政客和民众关于高油价的质问。今年的总统候选人纽特·金里奇在其2008年的书里呼吁:“在这里钻探,现在就钻探,我们将付更少油钱!”就在这个月,共和党的竞选领先者米特·罗姆尼说道:“呼吁总统先生,开始在湾区钻井,开始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钻探,开始在大陆架、北达科他州,俄克拉荷马和得克萨斯进一步钻探,我们需要更多的油!”
而如果回溯到十几年前,这样公开的呼吁加大美国国内石油开采的声音,可得不到太多支持。从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近海石油禁采法律,1990年老布什总统又签署了行政禁采令,使美国近海石油开采被完全冻结。直到2008年7月,小布什才解除了近海石油开采的行政禁令。2009年,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中提出加强开发国内油气资源。而在美国称霸世界的漫长岁月里,如何增强对世界主要产油区的控制力,一直是美国在外交政策中追寻的核心利益。
美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石油曾支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也对战争的走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65年对外依存度达到22.5%,总体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60.3%。1981年以后的20多年,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供应形势相对较好,美国禁采国内石油资源而鼓励进口。林伯强说,当美国的大国霸权能够确保他们低廉获得外国资源时,没有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推动国内开采。
除去大量利用国外低廉能源的政策外,美国国内的石油产业也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石油危机、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卡特琳娜”飓风,成为这些年冲击美国石油安全的大事件。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在经济滞涨期对石油价格实行管制,虽然管制价格曾经有所调高,但仍与国际油价有差距。价格管制的近10年间,美国国内石油价格只相当于国际油价的一半,造成美国国内石油产量持续下降和勘探活动减少。国内的低油价也变相鼓励了石油消费,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前的1978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1981年1月,里根总统签署了《解除石油价格和分配管制法案》,结束了对油价的控制,使美国国内油价首次与世界市场价格接轨。法案规定分阶段放松对石油产品进口的控制。该法案实施后,由于受高油价的影响,美国许多老旧的、低效的小型炼油厂不再具有竞争力而被迫关闭。从1981年初到1985年,美国炼油厂数减少了101家,炼油能力减少了300万桶/日。
再加上由于美国大部分的能源资源集中在联邦政府所属的领地内,油气的勘探开采受到联邦政府的诸多限制,因此石油产量难以有大幅增长。由于能源投资的低回报,1980年以来石油工业投资大为缩减,导致美国现有的管道运输、炼厂加工等石油供应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产能严重不足。国内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水平,环保要求日益苛刻,也是炼油厂不断关闭的原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1986~2008年的23年间除一年以外,美国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产量一直持续减少。2008年,美国石油产量创23年来最低。当美国人难以回到两三美元的低油价时期,要求增加国内产量的呼声不断提高。
寻求能源独立
美国国内石油的产量如果增大,美国人是否很快就能回到过去的低油价时代?就在一周前,美联社邀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们对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做了一个测算,通过研究36年来的每月石油价格(考虑到通货膨胀原因),发现美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和油价没有实际上的相关性。
“从1986年2月直到2009年,美国因季节而变化的石油产量一直在稳步下降。从1986年3月开始,算上通货膨胀因素,美国的油价降到每加仑2美元,而且80至90年代基本都维持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如果‘现在就钻探’的理论是对的,那么1986到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下降了近1/3,油价早就应该大幅上涨了,但事实上油价反而降了1美元左右。”
从2009年开始,美国国内石油产量逆转下降趋势,有了稳步回升。2009年2月至今,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15%,但油价却从每加仑2.07美元涨到了3.58美元。“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相当于2003年3月的水平,可是那时油价每加仑才2.10美元。产量回去了,油价却回不去了。”美国目前石油产量的回升,相比起每年消耗9亿多吨石油,对平衡油价实在起不了多大作用。毫无疑问,当更多后起国家来分享石油资源时,美国的廉价石油时代不可挽回地逝去了。
但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开始实行的能源政策,一直把寻求能源独立当做目标,近年来开始显现作用。美国2011年每日进口原油891万桶,为1999年以来最低水平。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石油储备系统,一旦国际油价相对较低,美国就扩大战略石油储备,增强对危机的抵抗力。到目前为止,美国动用过三次战略石油储备,以遏制油价上涨。前两次政府干预油价分别发生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以及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之后。第三次是去年夏天为了弥补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而下令放出的3000万桶石油。
另一方面,美国的原油进口非常多元化,减少了对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依赖。比如2008年,美国从92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从非OPEC成员国进口的原油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4%,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的原油分别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10%,而从中东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沙特进口的原油仅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2%。现在美国对中东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原油进口来源分散,供应商多,使得价格也就有了竞争性。美国能源部25日发布报告说,由于经济疲弱和更多高能效汽车的使用,2010年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率13年来首次降到50%以下。美国原油需求在2005年达到高峰,日均为2080万桶,之后由于石油价格的一路高涨和经济衰退的爆发,消费需求迅速下滑。美国能源署预估,在2035年前美国石油消费可能保持在“接近”日均1900万桶的水平。
无论如何,自2004年原油价格真正开始猛涨以来,美国人终于得将勤俭节约视为美德了。2004年开始,美国人均年汽油消耗量已减少了8%。2008年5月,在当时破纪录的油价压力下(接近每加仑4美元),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30多年来驾驶公里数第一次出现下降。
去年3月,奥巴马曾发表演讲称,要在未来十余年内把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1/3,以提高美国能源的独立性。美国自身油气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由于海上石油和页岩气生产的强劲增长,加强了美国本土油气的供应能力;能效的大力提高和新能源开发对石油的替代作用,都将减少美国能源对石油的依赖。在消费端,美国的经济结构成熟,能源消费已经达到顶峰,加上更高的节能标准,美国的能源需求也将持续下降。国内石油产量在稳步上升,而能源需求已经缓慢地进入下降通道。美国目前的趋势看来支持这样一种愿望:未来美国有望实现“能源独立”,这是自理查德·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总统的梦想。原本搬离市区的美国人,开始慢慢回归城市中心,由车轮驱动的美国人,也在重新回归“走路即可到达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