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季度及3月CPI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3月份CPI同比上涨3.6%,经济增速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CPI则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与今年的目标7.5%比,首季8.1%的增幅不低。他列举一家权威公司的预测,相比美国的2.3%,欧元区的-0.3%,印度的6.4%,和日本的1.9%,认为,“中国的增速还是比较高的”。
从几十年复合增长率10%,到8%以下的政策目标。“两会”期间,论者对政府的“转型”决心称赞有加。市场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反差,或许反映预测者对这种“决心”还缺乏充分认识,或者,在心理层面,还不太适应“缓增长”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长期性的。因为,导致放缓的因素是长期性的。经济总量庞大的基数;诸多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已超过50%;劳动力等成本飙高,制造业竞争力减弱;前期过度扩张的信用规模,需要时间消化;房地产为代表的野蛮生长模式,无法持续;世界经济总体疲软等等,都决定了中国经济放缓具有长期性特征。
上周末,央行宣布,自今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放宽,是汇率市场化举措,其中,隐含着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中枢下移的认同。此举,对人民币单向升值的轨迹将产生影响。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可以调控每日汇率中间价以维持汇率基本稳定,因此,汇率短期内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4月12日,央行公布3月货币统计数据。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1.01万亿元,创14个月新高。M2同比增速及新增贷款均远超市场预期。
新增贷款超万亿,创14个月新高,成为关注焦点。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普遍困难背景下,“预调微调”的货币政策更倾向于“保增长”。过去几年里,信用高速扩张支撑着实体经济迅速膨胀,一如惯用大剂量药物的患者,即便药物存在副作用,但为“止疼”,仍必须维持一定剂量的道理类似。由于信用基数庞大,未来维持经济运行的新增信用绝对量不可能减少,但顾虑通胀压力,相对增幅也很难提高。
4月13日,财政部公布数据,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比去年同期的33.1%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0.3%,比去年同期回落22.1个百分点。
尽管回落幅度巨大,但增幅仍远超GDP增幅。财政部分析称,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导致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幅大幅回落。
上周,一汽轿车发布公告,称一季将亏损800万~1500万元人民币。这是A股市场汽车上市公司中首个一季报业绩预亏企业。汽车行业陷入困境,由这则公告可见一斑。有分析指出,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堪忧,国内消费需求受到政策和成本抑制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今年出现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本报评论员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