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一则关于语文教育的案例又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深思。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中涉及“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该小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老师判其回答错误。小学生的父亲将其发上微博,引发围观与热议。
坦白说,传统的语文教育,确实无法与德育脱节,因其教学内容中相当一部分与文言文、古诗词相关,这些均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人们对儒家持何种态度,儒家思想真真切切地对中国人形成了极大的影响。重道德、向圣人学习的学习方式沿袭已久。它帮助社会树立了一种价值观与人生观。
然而,这种人生观与价值观却是一把双刃剑。学者们曾喋喋不休地讨论过东亚地区和国家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那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较好的国家与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良好的制度变迁,以及民众良好素养的培养。简单说就是人情温暖、规制合理、秩序井然。人们也从不觉得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民主制度有什么阻碍作用。
而当一个社会制度改革没有完善、社会面临转型期的时候,如果规制不当,那么人们就容易无所适从,在很多方面面临“道德滑坡”。就教育而言,如果其目的依然是灌输为主,而不是开启心智为先,那么必然就会令人困惑而无所适从。
坦率地说,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教育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并不会必然对受教育者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在我国,目前正需要道德重建,比如,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征信体系,来缓解令人头痛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再比如医德、师德也都是道德重建中的重头戏,等等。需要明确的是,这种道德重建并不能依靠灌输式教育独立完成。
一个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其受教来源并非只有学校与课堂,俗语说:社会才是人生的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看法会成为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因此,除了学校与课堂教育,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的道德重建,必须依靠制度改革等物理层面的推动与完成来实现。制度改革包括政府自身的一系列改革、进一步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完善各种法规制度、惩治腐败、改革GDP考核制度以及地方政府的“经营角色”、完善监督制度、财政与税收需让利于民、加大对各种民间机构的扶持以拓展公益事业的发展平台,等等。只有社会的基本运行,令一个普通人感到政府是“以民为本”的服务态度,以及该社会法治严明、透明清廉、人情温暖,人们的道德重建自然不在话下。相反,假如人们对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与现象看在眼里,而学习的又是另一种价值观,那么人们不仅无所适从,而且可能还会越来越人格分裂。
回到具体的“孔融让梨”的问题。坦白说,向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为错,但或许不应该把这个故事放在是非对错题里进行判断,题目设置者不应该给小学生留空、期待让小学生填上“我会让梨”的标准答案。而应该以此故事为例,鼓励小学生们有分享的精神。尽管近年来学校的语文课本内容不断在改进,但中国式教育的灌输本质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这并不利于一个创新式社会的发展,就小学教育而言,中国与欧美等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后者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常识确立。对于书本知识,远不如中国这么紧张,比如法国,7岁以前的小孩并不要求识字,对其教育主要放在做游戏、陪着玩,以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育并没有一个模子供所有小孩参考和学习。与之相比,我们的学前教育正空前大发展,各种各样的小朋友英语班、语言班、美术班等兴趣班在大城市如雨后春笋的态势,这些都是在为小孩进入正统的教育体制,并在其中拔得头筹做准备。
教育方式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一个社会是否具有创新的源动力,也关系到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教育中,道德教育不应是一种负担,或者因此而质疑它的重要地位,而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并且改革者也应该尽快推动自上而下的全方位体制改革,如果改革带来了善治,这些良好的改革效应都将会投射到教育之中,人们则会从社会和制度中吸取道德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