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我们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创造的奇迹。中国的GDP经过30多年的狂奔之后,于2010年超过了日本。2011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份研究报告竟然宣布,中国GDP超过美国进入仅仅5年的倒计时。
但在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代人也常常茫然若迷。我们在感受中国经济整体迅崛起时,却常有被迅猛发展抛弃之感,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富裕阶层,我们体验着落伍于发展的切肤之痛。不过,当“民生问题”已连续几年成为中国人大和政衆-(两会)的热点问题时,这说明为“民生”感到困惑的绝非你独自一人。
发展了,怎么“民生”居然成了问题?
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经济的辉煌是中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现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媒体,还是政要,即便是连自己总统姓氏都不关心的平民,几乎没有不知道中国的。媒体,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敌意,都不能不把“中国”置于头版去吸引民众的眼球;行为词典中只有“利害关系”的各国政要,决不会轻视与中国的交往;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中国制造”。同时,奥运的异彩,世博的灿烂,还有“天宫一号”的腾飞 - -通过现代通讯的传输,我们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展示了中国的辉煌。
中国发展的辉煌也表现在现今中国已成为繺-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上。1980年,中国GDP总量为301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约11万亿美元)的2.7%,是美国GDP(约2.8万亿美元)的10%。30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GDP增长到6万亿美元,增长了20倍,占全球GDP的10%,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仅比美国的15.4万亿美元落后9.4万亿美元。从GDP看,世界不得不面对与中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正相关。30多年无人能及的增长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中国以惊人的速度从世界上其他地方吸收商品和资金 不少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他主要资源生产国)因搭乘这列快车而实现了自身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辉煌还闪耀在贸易上。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2.98万亿美元,比1978年的200亿美元提高了149倍,并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世界贸易的10%左右,是由中国实现的。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为1.58万亿美元,进口额达1.4万亿美元。仅进口额而言,相当于同年所有非洲国家(不算南非)GDP的1.4倍。如果平均2万美元的出口可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2010年中国的进口为世界创造了7000万个就业岗位,而就业对于谋求发展的贫困国家至关紧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那些关于中国的新闻日益成为唯利是图、只拜金权的全球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推手。前些年,在诸如《华尔街日报》、彭博之类的极具国际盛誉的财经媒体的头版读到中国,那可能是数年难遇的奇迹,而现在要是没有中国的新闻,却是极度反常的。一个中国制造业景气指数、一条中国人民银行加息抗通胀的新闻,都可以引发日本股市、德国股市、美国股市,甚至巴西股市暴跌或暴涨。那些跨国公司股价受中国新闻影响而波动,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了。
让世界艳羡的,还有中国几亿人迅速脱贫的事实。据世界银行统计,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减少绝对贫困的成就极为显著:“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不得不让人叹服。众多指标都表明,该领域的进展十分显著。从收入和消费的角度来衡量,贫困率均大幅度下降。”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从1981年到2010年,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6.52亿降至6000万,近6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样的成就,与基本无法完成联合国千年脱贫目标的国际社会相比,绝对是奇迹。
中国的发展更让中国在诸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傲居“世界第一”,这包括中国钢铁产量、水泥产量、煤产量、纺织品产量、鞋产量、电视机产量、电冰箱产量、汽车产量。中国还是世界第一产磷国、造船国、农业生产国、渔业生产国、果蔬生产国。中国还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高楼的 - -我们喜欢“争先恐后”,“第一”总会让我们洋洋自得。
中国发展的奇迹还表现在其发展的坚韧性上。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诸如中国国家总理都承认的中国经济运行不稳定、不平衡、不衆-调和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唱衰中国和中国崩溃论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几乎从未断过。唱衰和崩溃论的理由包括不良贷款、投资引发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和全球债务危机等。但中国经济“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即便是在2007~2008年这样几十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GDP也能实现其8%的增长率。这让唱衰者无颜面对絓-东父老。如今,新的“十二五”规划列出了清晰的发展日程,要把增长重心转移到促进国内消费方面,减少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发展服务业并对生物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进行大量投资,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摆在重要位置,从而实现国际平衡和自我的经济结构转型。
虽然经济与政治实力不能恒等,但世界视美国为“唯一超级大国”缘由,离不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霸权。尽管美国军队拥有中国军队望尘莫及的全球性网络与尖端技术,美国文化和科技创新也遥遥领先,但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有”,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不管是恭维或是捧杀,还是别有用心,“中美帝国”的创造的确反射出中国不可被忽视的崛起。因为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巴西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首次对外访问便是来北京;虽然日本、韩国与澳大利亚都是美国的军事盟友,但它们与中国在经济与战略利益上却密不可分。前新加坡外交部长马縗-硕(Kishore Mahbubani)不久前说了句俏皮话:亚洲人“知道1000年后中国仍然会在亚洲,但我们不知道,100年后美国是否还在这里(亚洲)”。这是中国发展的又一个辉煌。不少西方媒体都认为,中国正走在取代美国和欧洲的路上,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就像英国主宰了19世纪,美国主宰了20世纪一样。那个因《大趋势》名噪一时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以高瞻远瞩、洞悉一切和敏锐感知未来的能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预言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壮景。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让“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热题”。冠以“共识”和“模式”之类的桂冠,不单是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与赞许,也是艳羡,更是要模仿和复制。遭受百年冷落和欺辱之后,一朝成为榜样,总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大国崛起的自豪中。
中国的辉煌也在13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闪光。30多年前,我们生存靠“配给”:大米定量,肉油配额,连穿衣都限尺。而这比起1960年前后的缺衣少食、饱受饥饿威胁的日子已经是天壤之别。80年代中期,我曾利用暑假参与了安徽凤阳一个村的村史资料收集。在村民们“字字血,声声泪”的描述中,我深刻体验了饥饿的恐怖。一个在那场大饥荒中幸存的村民,为了让我们调查组的年轻人“忆苦思甜”,专门给我们煮了顿他在“困难时期”的“大餐” 几颗米粒和几片菜叶熬成的清水。这些事,现在说起来也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要不是粮票、肉票等突然成为收藏者的新宠,食品配给一定是一段没人回顾的往事。不再受饥饿威胁,这该是每个中国人对发展最直接的现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