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汶川漩口中学遗址
东北新闻网5月8日讯 (记者 钱文胜 四川汶川报道) 从地震后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生意盎然,四年后记者来到汶川,目睹了经历“5·12”特大地震创伤的汶川,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锦绣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见证了中华文明艰难前行的光辉历程。
时间追溯至2008年8月27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标直指用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六大目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汶川大地得到了完美诠释,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是:“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四川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科学援建,缔造汶川重建奇迹。面对“工期短、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广大援建设计人员突破常规的编制办法,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在映秀最好的设计师带来了最新的设计理念,用高标准的施工,将映秀建成了“灾后重建的示范区”和“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在水磨“工业外迁、腾笼换鸟”昔日的工业园变成了成都的后花园。一座座具有藏羌民族风格的村寨仿佛从昔日的历史画卷中走来。
在援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写,震后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农村居民住房、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十大民生”工程,汶川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村村通道路、户户自来水、孩子有书读”的目标。同时在援建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将“物质”支援与“智力”支援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匹配,“输血”帮扶与“造血”提升同步,使援建“算术”形成“乘法”效应,不断提高汶川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旅游产业、“四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体系,实现了汶川百姓“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的目标。
“我们一提到灾区,就习惯性地认为他们必然是悲痛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需要我们去安慰。经过此行,我发现自己错了,他们的内心比我们强大很多”。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灾区群众一直用感恩的心感激援建者,用坚强的脊梁、坚定的信心重建家园,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把知恩、铭恩、感恩、报恩作为自强不息、务实奋进的源泉和动力。感恩祖国、感谢援建,努力创建灾区感恩发展体验基地,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窗口建设,“用加法去爱、用减法去怨、用乘法去感恩”的社会发展氛围已深入灾区人心。
据介绍,2011年,休闲农业产值2亿元,同口径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26.7%,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3倍以上;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增长446.9%、757.4%。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汶川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富民产业。
如今走进汶川灾区,家家店店挂红旗,千村同唱感恩歌,农家院落贴楹联……灾区正用感恩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汶川儿女重笔写下突围的脉络,重生的轮廓。感恩的汶川在灾后发展振兴的新征途中饮水思源,铭恩奋进。
国画水磨成功转型,山水写意;梦里三江生态乐园,如梦似幻;桃源牟托休闲农家,羌风逸韵;羌村坪头闹中取静,典雅别致……汶川处处皆美景!
从这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的羌绣产业
汶川水磨古镇
震后修建的新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