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中银通沉浮:成也垄断败也垄断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11: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环球企业家》杂志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环球企业家》记者 沈旭文

  说到这张预付卡,就不能不提在发卡主体中占有主要市场地位的中银通支付商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通”)。

  2009年8月底,中国银行、中国银联、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等三家机构共同出资在上海成立了中银通支付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人民币。

  这家带有鲜明银联背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成立后,首先依靠银联子公司银联数据的帮助,建立预付卡的发卡系统,随后于当年12月中旬推出首张银联标准预付卡“银通卡”,并借助全球银联的通用清算网络和中国银行的分行渠道,迅速在国内市场夺下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

  中银通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其他主要商业银行,一时间多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酝酿成立自己控股的第三方发卡平台。这也令中银通开始担忧,银行系第三方发卡机构出现相互竞争,极有可能严重削弱中银通市场份额,并导致预付卡行业整体利润率的大幅下滑。

  为此,中银通在银联支持下也积极展开游说,最终经过多轮博弈,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交行在内的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与中银通签订协议,以二次融资的名义参股中银通,并放弃了各自成立第三方发卡公司的计划。

  按计划,二次融资完成后,中银通的注册资本金升至14亿元,股东包括中国银联及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等机构,不仅背景更显赫,渠道优势也会倍增。但这一计划终未能全部实现。不过此期间,中银通仍在预付卡市场上全面发力,并迅速取得江浙沪等多个区域市场的主导权。

  “2010年二季度到2011年二季度,银通卡凭借银联垄断的联网优势,几乎把传统商场超市预付卡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仅2010年一年,银通卡的发卡金额大约有150亿到160亿人民币,这样的增速和规模在当时,都是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

  此时,中银通公司还开始进军城市公共一卡通市场,先后以收购、联名发卡等形式打入合肥、广州等地的城市公共支付卡市场。

  然而,银通卡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也引发了传统商超卡发卡企业及大型超市零售企业的强力反弹。江浙沪多地的联华、家乐福、八佰伴等超市商场纷纷以各种理由“不支持银通卡消费”。本身发行有联华OK预付卡的上海零售业巨头百联集团更向央行提出异议,认为中银通借助银联垄断渠道进行营销的做法,显然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预付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中银通主要股东中国银行内部对于中银通的不满之声也日渐高涨。“虽然中银通是借助中行各个分行进行卡片销售,但是中银通公司却将收到的购卡款集中存放于中行上海分行的一个支行中,这就相当于别的支行都是替这个支行揽储,却只收点微薄的手续费。”前述预付卡行业资深人士透露。

  面对与日俱增的内外压力,中银通也最终在2011年悄然进行股权变更。按照2011年8月中银通向央行递交的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示材料,银联在名义上已从中银通公司退出。中银通的股权结构已变更为中银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0600万元,占比68%;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出资11400万元,占比25.33%;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00万元,占比6,67%。而中银通公司最终也未能如愿获得央行第三批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于2011年年底逐渐停止银通卡的发放。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银通的兴起是依赖于银联的全力支持,但也正是因为银联过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为中银通护航,几乎引发了全行业的不满与批评,最终导致了中银通如今的尴尬局面。”一位在预付卡行业中颇有地位的人士表示,“随着中银通的转型以及银联标识预付卡的全面停发,银联介入预付卡行业的模式也势必发生调整。”

  而前述预付卡行业资深人士则更直接地指出:“央行对银联标识预付卡日渐严格的监管表明,像中银通这样坐享银联垄断资源的预付卡商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银联要继续在预付卡行业保持影响力,就必须加强与大型商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合规创新。”

热词:

  • 中银
  • OK
  • 预付卡
  • 垄断资源
  • 银联
  • 垄断地位
  • 环球企业家
  • 央行
  • 银通
  • 第三方支付
  •    

    搜索更多中银 OK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