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港人热捧iBond 就是自己帮自己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0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香港市民如此热捧iBond,多少也与首批iBond带来的赚钱效应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手持巨额资产、又无外债缠身的港府向香港市民发售iBond,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期通过支付利息来反馈市民。

  对于香港市民来说,iBond(即通胀挂钩债券)并不算是个陌生的名词。

  香港特区政府上周发行了第二批iBond,市场反应热烈。港府昨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次iBond发行共收到33.2万份申请,较首批iBond发行时增加了1.1倍;认购金额达498亿多港元;申请者全部可获配债券,最多的可获4手(每手入场费为10000港元),凡认购3手或以下iBond者更可获全额债券分配。

  香港市民如此热捧iBond,多少也与首批iBond带来的赚钱效应有关。香港在2011年首度发行iBond,并于去年7月底在港交所上市。统计显示,首批iBond半年派息加上债券价格上升,投资者在半年获得的回报率就高达9.94%,相对于港股在过去一年里累计下跌18.6%来说,参与认购iBond的市民可谓尝到了大甜头,尤其是在股市低迷、楼价偏高的情况下,iBond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就更具吸引力了。

  不过,也有投资者担心,由于今年香港的通胀显著放缓,港府也预期全年平均通胀率达3.5%,如果按此计算,第二批iBond的半年派息率仅为1.75厘,即每手可收利息175港元。但香港财库局局长陈家强认为,虽然今年香港通胀率预期会低于去年,可能令第二批iBond的回报略逊色于首批iBond,但香港仍然面对通胀压力,加上香港将维持目前的利率环境,因此,第二批iBond的回报率较其他类别的传统定息产品仍将更有吸引力。

  笔者近期在香港采访第二批iBond的发售情况时,发现参与认购的香港人很多都对iBond深感亲切,因为这是地地道道的只有香港居民才可以认购的“港产债券”。笔者还与几位香港金融业的朋友交流了对这种投资产品的看法,其中一人的说法可谓颇具代表性。他说:“香港政府发行iBond自有寓意在其中,就是说,在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港府要告诉市民:香港要靠自己才能帮自己!”说者有心,听者也感慨——iBond与港人经济自救有什么关系?该人士说:iBond中的“i”,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我、自己”的意思,“债券”的英文“Bond”的发音和粤语的“帮”差不多,合起来不就是“自己帮自己”吗?

  这位人士的解释,不禁让人叹服。的确,iBond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政府债券。首先,发行方是香港特区政府,而认购对象又仅限于香港市民。众所周知,港府坐拥数以亿万港元计的资产在手,通过发行区区百亿规模的iBond债券来“让利”于市民也属情理之中。其次,也是特别值得一提的,香港政府与目前深陷欧债危机的西方多个政府不同,并不是靠大量借外债来支持日常运作,反而是通过内部消化来维持经济的稳健运转。另外,一般来说,政府发行的债券也很少会有类似于雷曼迷你债券那样的道德风险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持巨额资产、又无外债缠身的港府向香港市民发售iBond,就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期通过支付利息来反馈市民。

  港府这么做可谓明智之举,颇具借鉴意义。试想,当香港市民挺过这段艰苦岁月,等到香港经济重新腾飞之时,除了香港市民能分享到经济重振的成果外,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香港特区政府本身。因此,我们确实有理由为香港特区政府这种与市民共度时艰、为民着想、还富于民的做法鼓掌叫好!

热词:

  • iBond
  • 赚钱效应
  • bond
  • 认购金额
  • 投资者
  • 政府债券
  • 通胀率
  • 港产
  • 道德风险
  • 利率环境
  •    

    搜索更多iBond 赚钱效应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