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人民日报7月6日刊发文章《政府该不该“蒸馒头”》,其中对于小作坊馒头的监管引起社会热议。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真教授。
监管难在哪里
生产经营分散、企业数量少、作坊数量多,是我国食品生产供应的基本现状,在主食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
目前,由于市场广大,在正规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能的同时,更多路边小摊、夫妻店等小作坊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小作坊是目前主食生产供应的重要力量,也是威胁主食供应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白天是面板,晚上是睡板”,作坊生产模式卫生条件差,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消费者和媒体容易将矛头指向政府监管不力。
刘晓真认为,小作坊数量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作坊隐蔽性、流动性强,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小,即使被查处后也可迅速另起炉灶重新营业。而且,作坊从业者多是农村转移人口,基本素质不高,食品安全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作坊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对于有限的行政资源而言很难。
不可一禁了之
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小作坊也不能“一刀切”式的取缔。
刘晓真说,小作坊数量多、从业人员规模大,直接取缔,势必影响这些人的稳定收入,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馒头等主食的消费有“即食性”的消费特征,强调购买的方便、快捷。小作坊之所以能生存,也契合了消费者随时随地购买的需求。他建议,规模化企业可以与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作坊进行合作,主动找小作坊主谈判,实现市场主体的“置换”:让小作坊主由生产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转变为单纯的经营者,共同销售规模化企业生产的馒头。这样,既让作坊主在销售环节获利,也减少了企业投资建设专卖店的费用,从而实现政府、规模化企业、作坊、消费者各方面的共赢。
要靠产业带动
加强小作坊监管,规范主食市场,为消费者更好地提供安全、营养的产品,还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刘晓真提出,目前“主食产业化”已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河南省政府将“主食产业化”正式列入政府文件,主食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将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刘晓真也强调,主食的工业化、产业化进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通过资金、政策支持企业做强龙头十分必要。强化主食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这是当前形势下,政府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现实、最经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