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利率市场化需要重新定位各方角色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10: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央行两次降息后,这些情形逐渐增多:绝大多数银行选择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以应对存款流失;存款长期化现象趋于明显;银行办理转存的客户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资金掮客从“拉存款”改行为“拉贷款”,为银行找寻资金回报更高的贷款方。

  政策的调整和诸多的市场变化,都被视为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但是,稍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银行对于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准备明显不足。随着市场的变化,一年期存款作为基准利率指标的功能有所减弱,此次利率调整中,商业银行虽然表面上迅速跟进“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1.1倍”的政策,显示出对存款利率上浮有着强烈的冲动。但实际上,不少商业银行的中、高层人员对存款利率的“一浮到顶”多有抱怨,认为这并不是“主动市场化”而是“被动市场化”,认为银行作为负债方的应对能力不高,几乎没有主动性避险工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家银行在各地分支机构的客户情况和经营成本多半是不同的,却推出同样的存款资金价格,这一点很难说是市场化的行为。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的结构性失衡。由于资金成本上升,银行很有可能将按照风险收益比来配置信贷资源,极有可能更多地倾向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那些低风险、低回报的客户将更加难以拿到贷款。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授信行业集中度过高的可能,地方监管部门曾对此进行过讨论: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对银行贷款投向的行业设定严格的比例要求,如对平均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在银行贷款总额中设定最高投放比例,超过一定比例则采取监管措施。但实际上,如果据此来设定每家银行具体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额度、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等,操作上将有难度。

  尽管商业银行客户结构性失衡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失衡将非常有可能有悖于目前或未来的信贷扶持政策。比如水利水电建设类贷款,可谓是低风险、低回报的贷款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缺乏相应的动力,但对于这种政策扶持的项目银行又无法拒绝,因此矛盾就在于此。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预见,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巨大,监管层与商业银行的角色定位与分配的问题亟待解决。

热词:

  • 利率市场化
  • 利率调整
  • 存款利率
  • 一浮到顶
  • 商业银行
  • 结构性失衡
  • 小微
  • 基准利率
  • 央行
  • 房地产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