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首都北京也显得如幼儿一般孱弱。北京“7·21”暴雨灾害,已经导致37人遇难190万人受灾。幸运的是,北京市民们通过微博构筑起守望与祝福。但也有令人不齿的现象,譬如部分的士坐地起价。
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说,21日晚间,三元桥的出租车居然喊价600元。这价格去天津都能跑两个来回。就算雨过天晴的第二天,还有的士喊出了从北京火车站到机场要400元的天价。更多网友对北京的士服务的不满,在这一瞬间爆发了。
当微博上有人批评这些出租车时,接着就有了不少为他们辩护的声音。其中一个道理很简单,雨那么大,愿意出街的出租车本来就少,愿意打车的人要多得多。既然需求如此高涨,出租车只能为乘客所独享,当然是出价高者先得之。更何况的哥如果要价太离谱,自然没有的人愿意坐,又没有强迫交易,市场经济本该如此。
能说出这种话的,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对一些服务的提供者来说,似乎一切的客户需求,都是一桩桩待价而沽的买卖。也许在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心里,那些因为暴雨有家不能回的旅客和市民们,跟奥运会的观光客或者黄金周的旅游者没什么区别。对他们来说,对乘客说“你嫌贵,我还不愿意拉呢”,早就张口就来。
我们无意强迫人人都能高尚。挥舞着道德大棒压迫他人,总有一天这棍子会抡在自己头上,但我们却期望做人从商,都能坚持一点良心底线。若再往深处追究一步,或许要问问,是什么催生了这些坐地起价的司机,或者说能不能杜绝灾害天气中的“天价的士”?如果你在打车的时候跟司机聊过天,多半会清楚全国的出租车市场都是一个模式。出租车公司从政府手里获得了出租车服务的牌照或者特许经营权,然后将这个资格“转租”给司机。出租车公司“旱涝保收”,而出租车的燃油、养护、税费、维修等等费用,都由司机一人承担。
明白了这种模式,阅读众多网友的微博,进而还原7月21日当晚的现场,我们会发现在“天价的士”的背后,更多人的遭遇实际上是无车可打。我们可以把“天价的士”看做那种坏了一锅饭的老鼠屎,以后设立一个投诉热线或者微博也不难。但问题是,如果今后司机缩在家里不出来呢?你能走进他的家门,把他们都拽出来开车?
很显然,就像我们永远不能杜绝《蝙蝠侠3》丹佛首映式血案的凶手一样,我们总能够找到那么几辆“天价的士”。从根源上来说,出租车也许具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属性,但是在可预见的阶段内,出租车永远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就像网友在微博上质询的那样,仅仅是地铁延长一下运营时间,也许就能缓解城市极大的交通压力。在治理“天价的士”的问题上,发展公共交通也许比给出租车行业接二连三地出政策更有效。
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每个人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努力。面对一种恶,在暴怒和顺从之间,我们更相信“日拱一卒,不期速成”般地行使我们本该有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发灾难财的人,才不会像洪水一样泛滥。 (作者系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特约观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