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最可“信”翻译家王永年去世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 10: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民航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21日凌晨3时,翻译家王永年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医院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之旅。与傅雷、李健吾、焦菊隐等大师一样,王永年先生是传统的职业翻译人的代表。他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翻译过多部世界文学名著。王永年不仅是中国翻译《十日谈》的第一人,其所翻译的欧·亨利系列小说,也受到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好评。

  王永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6岁时,他被上海圣约翰大学录取。彼时的大学里有很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但时代的巨变,让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生的光环成为了王永年的负担。由于他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被认为受过美帝国主义教育,因此一度很难找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招考外文编辑,400人中只录取了他一人。上世纪50年代末,新华社成立西班牙语对外报道组,王永年因此来到北京。

  对于王永年翻译的特点,王永年的老朋友、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说:“准确、通俗,不会转文。这可能和他新闻记者的工作有关,他最注重的是‘信’,这也是我们请他重译《在路上》的主要原因。你风格再明显,如果不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

  那些被王永年引入的西方作家,如塞万提斯、博尔赫斯等,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崛起,以及文学界逐渐形成新的话语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王永年自己的观念中,翻译仅仅是一种职业,没有那么神圣和高贵。这也反映了老一代译者的平常心,包括何兆武、杨绛、周作人等老一代作家和学者都是译作等身,但都将之看做很平常的工作。

  为什么现在都说老翻译家翻译得好,而新翻译不堪一击?赵武平认为,“大家都忘了现在最优秀的毕业生都不选择做翻译,而老一代翻译家的确是他们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人才,但国家并没有给他们更多施展天赋的机会,所以他们会在翻译上有超出后人的成就。”

  (原载《东方早报》)

热词:

  • 王永年
  • 翻译家
  • 东方早报
  • 十日谈
  • 上海圣约翰大学
  • 在路上
  • 毕业生
  • 重译
  • 博尔赫斯
  • 塞万提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