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继建立、完善退市制度之后,设立“风险警示板”再度为充斥A股的“炒差”之风敲响了警钟。人们期待着,持续的制度变革能让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并通过压缩绩差股的生存空间,引领A股完成向价值投资的“结构转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认为,IPO市场化是为了实现“优者准入”,退市制度的完善则是为了达成“劣者必汰”。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阶段,前者让市场源头活水不断,后者注重清理垃圾,有利市场新陈代谢。
在此之前,创业板和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已相继出台。而此番上证所“风险警示板”设立在即,将为那些“将退未退”及存在重大风险的股票戴上“紧箍咒”。
事实上,新规的意义绝非仅仅着眼于制度体系的完善。由于长期投资理念和分红文化的缺失,长期以来“低买高卖”成为A股主要的获利模式。依靠重组消息而往往股价一飞冲天的垃圾股,成为投机者们“讲故事”甚至“编故事”的绝好对象。在偏听偏信、盲目跟风的过程中,许多普通投资者曾付出惨痛代价。因此,上交所“风险警示板”被视为向“炒差”者敲响的又一记警钟。
从改革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到完善分红制度强化回报意识,再到多举措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管理层不遗余力,试图引领A股摆脱投机氛围,重回价值投资的正轨。
然而,与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同步,A股也在“阵痛”中屡现低迷。不过,A股市场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按照收盘点位计算,今年前7个月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达到4.09%,而汇聚两市众多大盘蓝筹的沪深300指数仅微跌了0.3%。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在制度的引导下,A股正在显现向蓝筹主导的“转型”迹象。
事实上,许多机构也认为,在经济、政策、流动性、盈利处于“拐点”的背景下,下半年市场“向上空间”大于“向下空间”,且结构性机会可能更多地存在于蓝筹股之中。
人们或许可以期待,伴随持续的制度变革,资本的目光能更多地投向被视作“经济脊梁”的蓝筹股,从而推动A股市场在震荡调整中完成自身的“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