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稳增长’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也就是建立起以活跃的内需市场来支撑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结构,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民众能够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日前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承继前几个月出现的增速减缓的趋势,并没有按照一些人所乐观预计的走出底部,而是出现了进一步地趋冷。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几个月来推出的一些“稳增长”措施似乎并未收到效果。未来中国经济将如何运行,面对经济指标难以走高的局面政府又将如何应对,似乎很难寻找到一个“万应灵丹”式的现成答案。
在一系列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莫过于7月份CPI,同比增速仅为1.8%,相比于去年这个时候高达6%以上的指标,CPI进入“1时代”被认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通胀问题已经全面解除。但是,PPI同比下降幅度却高达2.9%,PPI的大幅度下降,说明工业生产的严重不振,而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全局性的。企业在持续经营上遭遇困难。这很容易想到的是企业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因此政府开始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原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预调微调”的框架下进行调整,央行多次降低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但是,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企业似乎对此并不领情,7月新增贷款为5401亿元,单月增量创10个月来的最低值。
把这些基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难免使人忧心忡忡,CPI的下降,换来的却是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冷,这是让政府十分为难的一件事。按照以往行之有效的手段,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加大投资力度,很快就能扭转局面,最近一些地方政府正是依此思路推出了各种扶持地方经济的方案。按照一些市场人士的设想,CPI的大幅降低为放宽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虽然CPI升幅确实减小了,但这是在去年已经很高的基础上的降低,民众依然在承受着高物价的压力,而一旦货币政策全面放宽,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先不说,超过实体经济需求的资金很快会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再一次引起通货膨胀的全面加剧。
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面能够施展的空间不大,那么,政府不妨多利用财政政策来帮扶企业,在这方面能够推出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无非是政府减税。但是,上半年经济的持续减退已经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了影响,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0672亿元,同比增长为8.2%,个位数的增速在政府看来已经太低了,而7月份的财政支出却同比激增37.1%,这种反差显示出政府能够动用的财政政策手段并不充裕。
我国经济增长曾经将GDP视为指挥棒,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稳增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但是,以往那种单纯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断深化正在催逼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型,目前出现的经济指标下滑,只是这种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旧有的模式难以割舍,新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很多方面必然会表现出不适应,需要一个调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稳增长”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也就是建立起以活跃的内需市场来支撑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结构,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民众能够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