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 >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0日 11: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资料照片
以审议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专家解读称,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新高度
“进一步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民生入手再正确不过了。”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五中全会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他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王元京表示,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惊喜”。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则认为,五中全会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的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
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刘瑞说,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好,但是社会建设落后,而社会建设又主要与民众的生活相关。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通过30年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起来,老百姓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排队现象严重。如果解决不好,会让群众感到失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刘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改善民生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到过,从理论上讲不存在创新问题。但是这次在五中全会上重点提出来,是为了强调这一项任务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性。”
措施
从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
谈到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从何做起的问题,刘瑞预计将主要从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他表示,从物质方面来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个方面。比如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问题,尤其是让老百姓住好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涉及到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问题,又涉及到对住房的合理分配问题。
刘瑞认为更重要的是社会建设方面,其中又以医疗和教育两个方面为重中之重。他表示,医疗和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两个中心,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还要保证得到学习的机会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文化问题。“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他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则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要从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他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改革还是有未到位的地方。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其中,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是未来改革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继续推动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
胡迟说,如今我们的发展遇到诸多失衡现象,譬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等,这些都将阻碍民生的改善。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顺诸多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消除这些失衡现象,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迟重点提到了垄断行业改革和财税改革。关于垄断行业改革,他表示,目前推行的“垄断国企减薪”等措施还不足以彻底根治行业垄断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到这些原本被国企垄断的行业中来。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垄断暴利。”他说。
关于财税改革,胡迟表示,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分税财政体系将财税更多地分配给了中央,而将更多的税收任务压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面临不小的创收压力,于是只好通过卖地等手段来维持。在未来的五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将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实。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切实实现五中全会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学者的眼光同样落在这一方面。
“改善民生关键还是在落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首要的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陈剑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它涉及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减小社会不公,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据国外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至少压低十个百分点的基尼系数。”
另外,如何改革行业垄断、如何合理进行初次分配等问题对于改善民生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像以前那样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的时候,也要加大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陈剑说:“我们以前总是说要让市场自己来初次分配。但是我国市场还不成熟,劳工基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黑幕交易等现象还不能杜绝,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投入。王元京强调,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的建设,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在整个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应当有明显的提高。
王元京对记者表示,目前有观点认为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会削弱经济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等于福利过度,不能因为部分区域和部分垄断行业的福利水平较高而漠视我国整体公共保障依然较为薄弱的客观现实,未来民生建设的投入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
在投入的方向上,王元京表示,未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地区。王元京认为在目前阶段,将公共服务的投资偏向于进城农民最为现实,在地区方面则应当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