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 >

两只蝴蝶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10: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称世界经济论坛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你的心胸、能量、实力不足以驾驭那些全球趋势、话题,你可能会感到失落;但如果你准备充足,那就能在关于任何产业的任何话题中,找到合适的攀谈对象。他说,施瓦布很清楚为什么把夏季达沃斯放到中国,但我们足够清楚吗?

  是的,我们清楚吗?也许还不,也许已经有了些感觉。对于1971年便成立但直到2007年才真正走进中国的世界经济论坛,或许会让人觉得,和我们的距离其实比7971公里还要长——这是北京到瑞士达沃斯小镇的飞行距离。

  两次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就像是两次开启的窗口,迎接两只五彩斑斓的蝴蝶。

  任韵 记者周吉来

  因为陌生所以拘谨

  英国《经济学人》在2007年9月刻画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随从,穿着考究的西装,领带扎得很紧,快步走进会场,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戴上耳机,摊开记事本,像等待上课的安分守己的学生……下课之后,他们匆匆赶赴下一个教室,等待又一堂选修课开始。”

  这群人,正是参加夏季达沃斯的中国企业的代表们。如果说达沃斯是“全球化”的代名词,那么当施瓦布将全球思想盛宴带入大连时,中国的企业家们急于要做的,是听,是消化。达沃斯是一个开放、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而中国企业家们显然对这个平台还略显陌生,还无法收放自如。

  1985年出生的鹏生集团董事长孙明楠曾经透露,在第一次见到1938年生人的施瓦布时,他差点脱口叫“爷爷”。这种年龄上的巨大差距恰也反映在中国企业家与达沃斯的心理层面。

  中国企业的成长史,不过改革开放的30年,面对云集了世界顶尖且大都有百年历史企业的达沃斯之时,难免会有“小字辈”的仰视情结。更重要的是,当达沃斯第一次来到中国之时,强烈的陌生感导致自然的拘谨。这甚至一直延续到2009年的夏季达沃斯。

  中国人的哲学要紧眨眼慢开口,对不懂的事情尤为如此。事实上,很多在国内已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在2007年夏季达沃斯上,同样放不开。比如,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在2009年参会时,他对采访的记者说,“上一次来还比较拘谨,我主要在听别人怎么说。”

  听也是融入的开始

  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听达沃斯其实并不丢人,何况听是一种学习,亦是融入全球化的开始。当然,这关键是看他们听到了什么。

  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上的一场关于“大萧条的教训”主题探讨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听出了门道。金融危机中,很多大公司船大难掉头,纷纷搁浅。所以他说:“做强做大是所有企业家的愿望,但做大后又难免患上‘大公司病’。万达现在也在找‘大公司病’,每个月争取找一个。”

  把听来的东西消化理解,化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路径。这是几乎所有本土企业听会的初衷。冰山集团董事长张合在认真地听了90分钟低碳环保、做了满满三页纸笔记之后,摘下耳机合上本子,对记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企业必须有低碳意识,碳关税将开启一场新的战争。”

  有人听出了危机,更有人听到了商机,比如大连东南工业集团董事长赵忠国。在花了4万多人民币换来一张达沃斯入场券之后,也是听绿色、环保,赵忠国却在他的木结构别墅的配套上动起了脑筋,这为他换来了年平均增长45%的“东南速度”。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差点喊施瓦布爷爷的孙明楠。正是通过达沃斯,他把以房地产为主的“鹏生”打造成集房地产、金融投资、现代农业、商业四大支柱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