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电信联通遭反垄断调查 >

三大关键词:穿透流量、网间结算与第四运营商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2日 17: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反垄断调查缘起

  早报讯 关于此番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缘起,从今年9月新华社旗下的《财经国家周刊》一则题为《反垄断起点》的报道中,可寻得蛛丝马迹。

  彼时,《财经国家周刊》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引发有关部门关注的,是部分企业机构针对2010下半年“断网事件”的举报,其证据材料也多来自这些企业机构。

  报道称,2010年8月上旬,中国电信下发内部文件要求,各省公司对高带宽和专线接入进行清理,除骨干核心正常互联互通点外,清理所有其他运营商和互联单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

  这一规定迅速引发行业内的震荡。

  所谓“穿透流量”,指一些公司在中国电信购买带宽后,并不自己使用,而是转手卖给其他运营商赚取差价。

  目前,国内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骨干网间直联,二是通过NAP点互联,三是通过第三方接入。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产生网间结算。按照工信部规定,为补偿中国电信和联通的骨干网投资,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只要用户上网产生网间流量,其他运营商都要向中国电信和联通进行单向结算。

  照工信部规定,目前有两种网间结算方式,一是通过国家交换中心节点互联,其他网络以1000元/兆/月的价格结算;二是各网络与中国电信或联通直接接入,结算费用自行协商。

  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电信却设立了“黑白名单”,予以差别定价,以高于其他客户的价格向其他的宽带接入厂商(联通、铁通、移动3家基础运营商,教育网、长城宽带两家全国性单位,以及中信网络和广电机构所属单位这两家地域性单位等)进行网间结算,以此抬高竞争对手的带宽接入成本。其定价与市场价格之间,价差最高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

  “穿透流量”由此出现。通过“穿透流量”,一些运营商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接入电信骨干网。

  《财经国家周刊》称,中国电信斩断“穿透流量”之举,令其他接入运营商遭受重创。2010年8月12日至9月9日,27天内,仅广东铁通就爆发了37477件用户投诉,38443用户拒绝缴费,并有28210用户面临退网。据业内人士估测,这场清理波及的互联网用户可能超过1000万。

  在工信部等部门介入下,事件以中国电信的清理力度放缓暂告平息。不过,当时《财经国家周刊》便援引业界看法说,由于网间结算的政策没有因此进行调整,类似的事件未来仍可能会继续出现,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广电企业也将参与更多互联网业务争夺,矛盾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

  之前,广电系统借助三网融合的机会,多次公开要求拥有互联网接入权,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控制,但是至今未能如愿。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广电运营商拥有直达用户家中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有能力突破中国电信对驻地网的天然封锁,以较低价格向用户提供高带宽接入;同时,在三网融合大势下,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广电运营商有望整合为一家全国范围的“第四运营商”,从而逐步摆脱对电信运营商的依赖,向个人、家庭乃至集团客户提供宽带服务。

  但是,只要单向结算政策不变,即使广电网络建成,依然绕不开中国电信和联通。

  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2001年,信产部首次出台网间结算办法。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信产部三度修改网间结算办法过程,但由于没有改变单向结算规则,主要手段只是下调上限价格,未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编注:2007年网间结算资费从最高220万元/G/月,下降到100万元/G/月,这也是多次修改中,变动最大的一次。)

  《财经国家周刊》援引工信部一位电信研究院专家的话称,除了有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未来还需要工信部、国资委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通力配合,从制度上进行调整,才能真正解决网间结算问题,但这一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其模式调整将对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格局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带来巨大影响,“所以需要全盘的考量,并可能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才有可能完成”。

热词:

  • 网间结算
  • 中国电信
  • NAP
  • 财经国家周刊
  • 穿透流量
  • 广东铁通
  • 联通
  • 带宽
  • 骨干网
  • 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