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公司调查--比亚迪2010年销售不达标 >

比亚迪过坎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3日 17: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企业家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1月24日上午11:15,一身工装的王传福走入会议室,比预定时间晚了15分钟。这是他近两三年首度接受媒体到其总部专访。

  没有寒暄,他直切主题:“我们平时对媒体不太开放。”比亚迪最近两年遭致诸多质疑,某种程度上正跟过度封闭有关。他还乐于配合摄影师的要求,也没有拒绝请他钻进E6纯电动车拍照的要求。—就在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和摄影师冥思筹划他拒绝拍照的种种“预案”(吸取上次的教训)。

  “我们一直走自己的路,也一直被人家批评。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看比亚迪,别人觉得你的整合力度这么大,跨界这么广,短期获得这么高的增长,肯定会觉得有问题,我们也不便于多做解释。比亚迪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战略上想得比别人更多一点、更远一点。”

  这番话若出自另外一个人口中,多半会慷慨激昂,而王传福语调平静如工程师在讲解发动机的结构—当他真的谈起发动机,反倒神采飞扬。

  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公司,看起来颇像一台机器,高效、精确地在设定的程序内快速运转,对程序以外的世界不感兴趣。只有足够细心,才能发现它的“冷幽默”:办公大楼的铭牌上刻着“六角大楼”,不知是否隐含着对其“抄袭”指责的调侃?

  指责肇始于2007年。王传福谈起自己的“汽车梦”时,放出豪言: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反讽的是,2010年,在经销商退网,下调汽车销量(由80万减至60万),国土资源部通报违法用地,第三季度利润暴跌(同比下降99%),电动车市场化放缓等一系列冲击后,外界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是否把话说得太满?比亚迪是否还有更多麻烦?他能挺过去吗?

  比亚迪的英文名字是“Build Your Dreams”。要造王传福的大梦,它需要更多坚实的支柱。如果说代工是王传福的第一层梦、传统汽车是第二层梦,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是他的第三层梦境。技术派的硬朗风格,自成一家的创新路径,“人+机器”的成本控制力,足以支撑起前两层,而当他进入到第三层梦境的创造时,仅靠之前的比亚迪基因,吃力感随着梦境的深入愈加明显。

  这是他必须跨越的坎。正如2003年从代工杀进传统汽车领域时,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人激烈反对一样,这一次,他遭遇的挑战、质疑更多。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深圳五家“明星公司”,2010年过得都不轻松。

  富士康,一系列员工跳楼惨剧后企业形象跌到低谷;华为,一度身陷“接班人风波”;腾讯,将与360的战火蔓延到用户,引来口水无数;海普瑞,创造了“史上最高发行价”,旋即从财务、产品认证、原料供应,乃至发家史遭遇全面质疑。

  深圳是中国的“创业圣地”,五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白手起家典范。郭台铭、任正非、马化腾、李锂、王传福,他们经历不同、性情各异,但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集专注、远见及自信于一身,都敢于颠覆创新的禁忌,都注重对产业链的控制,都比较抗拒站在聚光灯下。

  与同代人相比,他们都取得了超常规发展。创业初期,在一个封闭体系内,构筑起不同于低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不过,当他们招募数以万计的员工,当他们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的人群,他们已无法做一个“封闭的巨人”。他们需要重新审视与对手、伙伴、员工、公众的关系,摆脱身上的孤硬气。

  在12月5日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闭幕式上,马化腾宣布将进入慎重、彻底、完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转型的原则就是开放与共享。

  一度刻意远离媒体的王传福,也开始尝试“开放”。近三小时的交流中,王承认有值得反思之处:过去比亚迪是小公司,就算死掉了,别人最多看一眼。如今成了焦点,就算没事,别人也会用放大镜来看你。“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目标踏空

  大力扩张产生了混乱以及目标踏空,而扩张的诱惑并不仅仅来自于传统汽车行业本身潜力巨大,还来自于电动车发展的需要

  深圳是创造速度奇迹的地方,王传福则不断刷新深圳速度。比亚迪用七年时间成为世界手机电池大王,又用七年时间冲入汽车产业“百万俱乐部”。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