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十城记:上海 >

入世十年看上海企业的海外生存(图)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17: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11月2日,由上海市国资委和解放日报联合主办的“上海企业在海外”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张驰 摄

  2001年11月10日,历经十五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十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而在世界各地,“中国制造”产品影响深远,“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资本”都已扬帆起航。

  融入世界的大潮中,上海企业在十年间始终扮演着探索者的角色。今年,本报与市国资委联合开展“上海企业在海外”大型调查采访活动,7个调查组、30多名成员,追随上海各大企业,足迹遍布五大洲、行程十万公里,真实记录下上海企业的海外征途。

  昨天,由市国资委和本报联合主办的“上海企业在海外”高峰论坛举行,上海大型国企负责人和经济学家一起,共同为上海企业的海外生存把脉。

  从白纸到硕果:

  以“民族文化”与国际品牌同场较量

  “1998年我接手上海建工海外项目时,市场化的对外工程合同还很少,几乎是一张白纸。今天我们一年有30多个项目开展,销售合同超过100亿元。”

  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童继生在昨天的论坛上,述说十多年来的巨变。

  中国融入世界,上海走向全球。十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越英、德、日,跃居世界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了近6倍。上海国有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获得快速增长,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大,2010年底,上海企业集团境外投资总额接近50亿美元,全年完成营业收入60.32亿美元。

  高峰论坛上,企业经营者们交流了新一轮征途中的转变:

  十年中,上海企业加快从技术引进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抓住各种有利机会不断提升自己。上汽集团成功收购英国罗孚的技术和团队,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推出 “荣威”、“MG”系列自主品牌。上海电气抓住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对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的机遇,实现资源调动和运作国际化,逐步从单一的提供设备向工程总承包延伸。

  十年中,上海企业加快从出口导向为主向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转变,通过战略合作将产业布局扩展到全球。锦江国际联合美国德尔集团,成功收购美国州际酒店管理公司,掌握了州际公司管理的、遍布欧美各地的232家酒店。上海水产与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联手打造“海陆联动”远洋渔业基地,2010年金枪鱼捕获量占全国总产量50%以上。现代建筑设计坚持发展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已连续十年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全球150强设计公司”。

  十年中,上海企业加快从简单的产品出口,到以提升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主的转变,立足产业提升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上海电气收购美国高斯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收购新西兰乳业公司、上海建工承建海外重大项目等,不仅在海外获得了供应稳定、质量优良的原料供应基地和生产平台,而且还获得了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上海家化借助国际知名销售商渠道,不仅向欧洲市场成功输出了民族品牌,而且走出了一条以 “民族文化”与国际品牌同场较量的新路。

  入世十年,全球化给企业带来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也让媒体有了更好地思考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责任。“过去十年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变革,让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催促着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更好地做精内容,更科学地整合资源,顺应发展,这也是解放日报与市国资委合作,推出上海企业在海外大型调查活动的一个原因。”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李芸表示。

  【专家点评】

  殷醒民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凡是走出去成功的企业,都是运用独特的优势取得成功的。这是现状,也是未来趋势。它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也取决于企业能否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而成长。可以预计,未来十年是走出去的企业高速增长、高度国际化的十年。

  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企业走出去,主要因为“倒逼”和“吸引”。倒逼,是因为本地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周边竞争越来越激烈;吸引,是因为国际市场有需求,也有相应的当地人才。共同特点是非常谨慎,讲究效率。中国市场已是世界投资者的首选地,而40%来中国的投资者会选择上海,大量的投资者“走进来”和本土企业“走出去”将是常态。

  从艰苦打拼到文化差异:

  海外生存甘苦自知

  “上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雀巢等来中国时,开始谁也喝不惯可乐、咖啡,但凭借强大的经济文化影响,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上海企业走出去,能级远不能同它们相比,所以更要把握好趋势和自己的特点,才能在未来占据国际市场空间。”

  论坛上,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回顾“大光明”出海历程,总结经验心得。

  硕果累累的成绩、光鲜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外人很难想象的艰苦打拼,这其中的重重障碍、巨大压力,企业经营者最为清楚。

  说起走出去之难,每一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上海企业都有自家的“一本经”。上汽收购罗孚时,面对的是员工心灰意懒的破产工厂;光明参与全球购并时,遇到过一连串的失败;上海家化进军巴黎时,曾经遭遇当地人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

  高峰论坛的交流中,企业家说困难,更说解决困难的办法,分享海外生存的智慧。上海电气集团总裁黄迪南表示,近年来上海电气产品走出去碰到两大现实难题,一是汇率风险,需要想办法解决;另一个是文化差异,即便产品、技术、质量符合国际标准,文化冲突还是会给海外项目制造很多麻烦。

  “比如我们收购一家海外企业时,要求对方关闭全球一些工厂以降低成本,法国工厂的当地工会就闹得不可开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必须对国外的养老金、社保等要了解得更透彻。”黄迪南谈到。

  而在童继生眼里,各种吃住困难、汇率风险甚至劳工问题,都属于技术层面,他认为中国企业早晚能克服。根本性障碍在于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能否适应海外市场经营。“别说美国,就是在非洲,要像在中国一样随便改变计划、突破惯例,都是异常艰难的,当地人都不会理睬你。”童继生认为,有些“中国式思维”尽管看起来高效,但在海外实际开拓中,必须有所改变,中外双方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沟通、磨合。

  【专家点评】

  张维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客观地说,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上海国企优势在于制造业配套能力很强,上海电气、上海建工等都有这个特点。未来还需做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关注竞争对手,并注重人才的培养。

  殷醒民:从制造业来看,我们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最尖端,从非制造业来看,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大大加强。上海企业在海外生存还需要提高三种能力:战略能力,资金运用和控制能力,并把未来的国际竞争核心放在人才上。

  从“涉外”到“跨国”到“国际化”:

  刚迈出了第一步

  “锦江在国内的酒店已经达到1000家,我们收购州际之后,加上州际的300多家,网点开始遍布全球。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由品牌酒店做到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锦江国际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礼明展望未来锦江国际化进程的目标。他提到上世纪美国、日本产业全球大发展中,酒店产业总是一马当先,如今中国企业全球开拓,酒店业也应成为国际知名的排头兵。

  未来五年内,海外业务要做到多大规模?对于这一问题,几位经营者给出几乎一致的答案:希望海外销售规模占全公司的20%-30%左右。

  接近的数字,说明上海企业对于当前自己所处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上海企业走出去要经过“涉外业务”—“跨国经营”—“国际化”三个阶段,目前普遍还处在第二阶段前后的位置。

  谈到未来的规划和策略,企业经营者各有各的思路。

  在上海电气的 “十二五”规划中,产品海外销售要超过20%,在海外并购一块也要积极拓展。但上海电气认为目前距离成为跨国公司仍遥远,现在谈国际化还早。

  上海建工表示,欧美、日本的一些公司海外销售比例都在50%以上,盈利比例在60%以上,上海企业理应尽快提高在海外的业务比例。如果走出去仅仅是低附加值的劳务输出,走不远;如果走出去是技术、资本和管理,这一比例提升就会越来越快。

  光明的国际化战略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战略,最近除了集团公司在乳业、糖业发展之外,酒业也会重拳出击。光明集团表示,做国际化战略,把握好趋势是关键。

  锦江集团同样认为海外业务比例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力。“国际化的发展我们要有两头,一个是在国外怎么把它做好,一个是怎么带动国内高端市场和全国资源整合。”陈礼明说。

  “上海国有企业‘走出去’迈出了第一步。‘十二五’期间,上海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能源、环境容量接近饱和,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市国资委党委、市国资委将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机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走出去’的同时,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机制,增强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优化上海国资在国内外的区域布局。”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吕永杰表示。

  【专家点评】

  陆红军(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目前走出去的上海企业基本还处于全球布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技术、经营的运作正在同步进行。现在是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但也必须谨慎冷静,注意外部环境的五个风险,即低利率,高货币流动性;并购上市公司时的低股价,高市盈率;低主业经营增长,高资本开支增长;低短期风险、高中长期风险;以及所处的低金融业扩张、高贸易保护时期。

  王方华:世界上评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看三方面,一是企业结构中非本国员工的比例,二是销售收入中非本国产生的销售收入比例,三是企业资产中非本国的投资比例,以上3个指数的平均数即为企业的全球化指数,10%以下为国际化初级阶段,达到30%为国际企业,达到50%以上是具有国际领导力的企业。可以说,上海国企大部分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或是向国际企业升级的过程中。建议上海企业以经济转型为目标,以中国市场为后盾,以产业升级为契机,以模式创新为特色。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是上海企业最需要研究的。

热词:

  • 入世十年
  • 上海企业
  • 海外
  • 金融
  • 服务
  • 经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