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题 > 分析评论 >

收入分配改革三大认识误区急需高度警惕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30日 14: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羊城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解决分配不公正当其时”的热点评析,文章提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敏感、重大的改革,有“三大认识误区”急需引起高度警惕。

  一是“人均GDP3000美元闯关论”。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被认为是“矛盾凸显期和发展黄金期”,而我国目前已经总体上越过了3000美元。一些人认为,既然已经闯过“危险期”,很多问题自然就随之逐步解决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大GDP,收入分配不公不会影响大局。

  二是“自动修复论”或“市场调节论”。还有一些人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最终还要靠市场机制去解决。突出表现在劳资关系上,对于农民工长期低薪问题,他们错误地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政府不能去干预,政府只能出台最低工资指导线。对劳资分配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矛盾,他们往往只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去看待,很少思考当市场之手失灵后,政府之手究竟该如何出招的问题,处于一种无为状态。

  三是“没什么大不了论”。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强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还是处在可承受的范围,不应该大惊小怪。一些地方把廉价劳动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在提高劳动者报酬上积极性不高,各地都有“比低”而不是“攀高”的心理。

  多位专家提出,当前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期盼很高,十分关注正在制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工资支付条例》等文件,而今年又是编制“十二五”规划草案的关键一年,社会更期待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能够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有具体安排。多位专家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应更加重视立法对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性作用,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建议,要像抓节能减排那样,通过可量化的方式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乡收入差距比、行业收入差距比、基尼系数等衡量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指标,我们究竟在未来5年或10年要控制到什么水平,是可以有个阶段性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