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深圳特区三十而立 探寻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6: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5分报道,再过三天,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30岁的生日。这座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城市,曾经是中国人对发展、富裕、先进等一系列抽象名词最具体的诠释。对于一个人,三十岁是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对于一个城市,30年同样是关键之年。

  “三十而立”的深圳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希望与忧患同在,下一个30年,深圳靠什么?如果前三十年中国和深圳的关键词是改革,那么后三十年,中国和深圳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圳不想守摊子,告别过去30年依靠特殊政策、区位优势实现的低成本扩张,它该如何实现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的新跃升?面对一些人认为特区不再“特”甚至“今后还要不要特区”的质疑,深圳传奇,该以何种方式继续延续?

  就在昨天,深圳集合北京、深圳两地理论界人士,探讨特区未来该如何“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8月22号,北京、深圳两地研究人士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试图通过思想争鸣,勾勒未来经济特区的愿景蓝图。30年,特区也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给我们描述了这30年经济特区创造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来,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深圳以年均25.8%的增长速度,累计创造了5.78万亿GDP,其中2009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8201.2亿元,人均GDP9.3万元,折合1.36万美元。

  然而站在30年奇迹筑起的巨大财富上,未来的方向却未见得十分清晰。当经济特区不再享有与众不同的政策优惠时,特区之“特”反而成了一个待解的难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特区所特有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现在全国政策层面上基本上是一体化了。

  特区同样更早的体会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土地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早期城市缺乏规划带来的后遗症,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调头深入内地寻求更适宜的发展空间,乐正提醒说,不仅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来自国外的挑战也日益激烈起来。

  整个国际环境,特别是欧美国家虽然有所复苏,但是并不是很明朗,使得深圳的外贸开放型经济也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提出来了重新振兴他们本土的制造业,加大出口,这对中国的出口将产生很大影响,而深圳在这方面首当其冲。

  来源:中国广播网在此次理论研讨会的前一天8月21号,温家宝总理来到深圳,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坚持“特”。相对非特区,我该如何保持自身条件和特点?相对其他特区,我的特色又在哪里?当前每一个经济特区都在自问。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与时俱进的超前推进,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特区它就始终是承担着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任,所以总书记、总理多次强调特区的地位不能变,特区不仅仅要办好,而且要办的更好。

  特区要坚持“特”,一个异常坚定明确的方向。然而放在今时今日,想要与众不同并不容易,在区域经济、转型经济研究中颇有建树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在深圳特区的周边已经崛起了很多区域热点,所以深圳下一步要考虑怎样通过先行先试再创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