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瞭望》文章:续写“深圳传奇”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6: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三十而立,深圳将开始一段新征程

  历经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后,中国再次走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历史变革阶段。在第一次变革中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圳,在梳理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能够使自己再次成为改革“先锋官”,引领民族复兴关键时刻的新一轮历史性变革,正在成为深圳未来历史发展地位的新考验。

  这一次考验远比上一次更具挑战,谁领军未来30年的改革,谁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新试验田?省内有广州、珠海等地的奋起直追,省外更有上海、北京、天津、重庆、苏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而且上海、天津、重庆在某些领域已有超越深圳的表现和趋势。深圳如何重新走到中国改革的最前沿,机遇不少,挑战更大。

  “下一步,就是叫板新加坡、叫板香港。”8月9日,面对电视前的亿万中国观众,在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公开讲出这句话,实际上等于“自己将了自己一军”。

  以2009年数据为例,新加坡每平方公里GDP产值折算为18.4亿元人民币,香港为14.3亿元人民币,而深圳只有4亿元人民币。这仅仅是规模上的“硬差距”,在政府效率、法治环境、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文化影响力等等“软差距”上,更有巨大的“鸿沟”。

  戏剧性一幕还有,国内众多“叫板”深圳的城市中,最“凶猛”的“追兵”就是此前王荣主政了五年的苏州。前者是中国城市实力榜中的老四,后者是老五。2009年,两者之间GDP差距从一年前的1100多亿元缩小到470亿元,进出口总额、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全面逼近。而深圳与老三广州的差距,则由2008年的400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900亿元。

  最大挑战还不在此。“改革是特区的根和魂,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特区就不称之为特区。”8月中旬,《瞭望》新闻周刊在深圳调研期间,一位特区发展研究人士痛心地说,深圳特区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财富,也产生了一批既得利益阶层,“奋斗精神没了,改革闯劲没了。”

  他认为,过去深圳是“走在前面、说在前面”,现在是“说在前面、动在后面,甚至只说不动”,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深圳提出了很多好主意、好思路,别人学习实践。我们去参观,才发现是照着我们学的,回头一看,我们还没有动。”

  5月31日,深圳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王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深圳从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先进城市”。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此举是不是淡化了深圳的特区功能和改革功能?这一度又加剧了社会各界对“特区还要不要‘特’”、“‘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还要不要有”的争议。

  正因此,在深圳特区三十周年之际,海内外关切深圳的焦点议题,远不是增长979倍的GDP、增长5121倍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339倍的出口额和已达1.36万美元的人均GDP……而是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风采重任的深圳,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在未来三十年,也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期,继续担起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

  无“特”不深圳

  “对于深圳特区还要不要‘特’,中央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副主任辛向阳认为这一点,早在2005年9月中旬,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考察深圳工作时的讲话,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第一,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