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经济特区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10: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成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证券报记者23日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这几位专家对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各自的解读。

  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中国证券报:您如何看待设立经济特区这一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历史贡献?

  袁钢明:深圳特区的建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提供了从价格放松到工资放松的成功经验。深圳特区刚建立的时候,就出现了中国放活经济之后的通货膨胀问题。放活价格就要同时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后,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价格就会随着需求的提高而进一步上涨。深圳这一步做得很好,既放活了市场,又保持了稳定。

  在全国供给还不充分、生产不太活跃的情况下,先放开少数地区,使全国的物资向少数地区流动,通过市场的流动关系来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先从少数产品,如小日用品再到大家电产品,最后到生产资料,这种方式为控制通货膨胀、放松流通的渐进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

  其次,货币的放松直接关系到对外开放。深圳特区最先实行货币使用的灵活政策,为未来人民币的自由流通等改革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刘元春:从历史来看,成立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首先是在根本上宣布了中国的改革意向。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宣布了中国未来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觉醒。这两个方面为中国近30年的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左小蕾:成立经济特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深圳特区的特点是做了第一轮的开放,即对外出口。上海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后的代表城市,其特点是将外资引进来。这两大开放过程的最大影响是形成了制造业的中心,如汽车等行业。在这样的开放政策下,各行各业进入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东南亚以及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二轮转移,如汽车、计算机零件甚至波音飞机的零件的生产都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同时,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济增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