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图文频道 > 公司新闻 >

中信证券一投行高管逃匿 涉ST兴业重大内幕交易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7日 10: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约两个月之前,正在被中国证监会调查的中信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谢风华以休假之名去了香港,然而自此一去不返。

    而此前的3月份,证监会稽查局一行人来到中信证券(600030SH)位于上海的投资银行分部,提取了谢风华的电话记录以及电脑上的IP地址等资料。

    一个投资银行保荐人的内幕交易大案自此被正式揭开。本报从多个渠道证实,中信证券投行部高管谢风华在做ST兴业(5.45,-0.18,-3.20%)(600603SH)重组项目时,涉嫌严重的内幕交易行为。据悉,举报人通过多种渠道多次向中国证监会举报,今年3月证监会介入调查此事。

    记者得到的确切信息表明,中信证券做财务顾问的ST兴业重组项目,谢风华带领中信证券投行部的四个人具体负责此事,然而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谢风华利用内幕信息让其亲戚朋友在消息放出前买入ST兴业股票,而他自己也在本人的电脑上通过其堂弟的股票账户买卖这只股票。

    此事已经得到中信证券公司的证实,中信证券方面表示,现在正配合调查等待结果,一旦证监会查实,公司内部将会严惩。对此,证监会立案处处长王修祥表示:“是否披露有严格程序,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然而,谢风华在调查期间前去香港,据悉目前踪迹全无,其手机已经无法联系。

    东窗事发

    谢风华被调查以及离境的消息,在中信证券内部并不为很多人知晓。其实去年年底以来,很多举报就已经纷沓而至监管部门。接近上海市证监局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证监局曾经收到过对其管辖下的ST兴业重组问题的举报材料,并且也派人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向证监会作了汇报,只是“不清楚最后如何处理”。

    一位投行界人士听说此事非常震惊,在他的印象中谢风华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深耕多年,而且小有名气了,他供职的还是中国证券业最有实力的证券公司之一。

    中信证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谢风华的电脑里留下的资料显示,他涉嫌通过其堂弟股票账户买卖ST兴业的股票。今年3月份证监会来调取资料对其进行调查时,他表示想出去散散心,自此再没来公司上班。

    ST兴业董事长陈铁铭透露,今年年初中信证券方面就告知公司谢风华已长期公休,但并未知悉其涉案被调查。ST兴业证券事务代表陈建军说:“谢风华是负责ST兴业的重组项目,但还有其他项目承办人。即使有相关情况,中信证券也不会给公司通报。公司现在也没有接到相关的调查。公司是跟中信证券签的项目,并非跟他个人签的项目。”

    据悉,谢风华在跟中信证券相关人士沟通时,并未承认自己的内幕交易行为,只是说担心法律制裁。但中信证券后来联系他时,其通话电话已经转为香港号码。在之后就无法再联系上他。

    据其曾经的一位同事透露,谢风华两个月前跟妻子已经去了新西兰。

    对于谢风华来说,这样的逃离并不困难。谢风华有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有认识谢风华的投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谢风华可能还持有新西兰护照。同时,他的前妻和孩子早就已经移民到新西兰。

    据悉,谢风华涉嫌参与ST兴业内幕交易一事,最早有人向上海证监局举报相关情况,在上海证监局调查后不久。又有人进行实名举报,调查由此全面深入。

    本报了解到,大约一个多月之前,证监会调查人员还曾到国信证券调查过谢风华曾经使用过的电脑,调取IP地址和相关资料。

    中信证券方面向本报表示,对谢风华的一切内部处理要等待调查结果,公司一直的经营风格都比较稳健合规,因此一旦查实将会严惩,同时也会反思公司的引入人才情况。

    涉及ST兴业重组

    谢风华2009年2月,从国信证券投行部副总裁的职位上跳槽来到中信证券投行部。作为中信证券引入的人才,领衔企业发展融资部的并购、重组业务。据了解,当时来中信证券的时候,ST兴业的重组项目是谢风华作为见面礼从国信证券一块带过来的。

    陈铁铭也向记者证实,厦门大洲集团自2008年初就开始操作入主ST兴业的事宜,谢风华接触他们的时候,还在国信证券。后来谢转投中信证券,他们也最终和中信证券签订了财务顾问协议。

    陈建军说,立案调查可能是对他个人做立案调查,并不一定对他所做的项目进行调查。如今重组项目还在让中信证券正常操作,目前公司也没受到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谢风华来到中信证券之后,ST兴业重组项目是其操作的唯一已经公开披露的项目。谢风华本人对这个项目也非常卖力。谢在去年4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把ST兴业的二级市场并购行为标榜为是 “境内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一次革命”。随后他更在媒体上发表了《中国证券市场急需“用手投票”的积极投资者》为这次重组摇旗呐喊。

    这个时间正是ST兴业股权争夺战的关键时点,厦门大洲集团董事长陈铁铭先生甚至以 “致ST兴业全体股东的公开信”的方式在媒体上刊登大幅广告征集ST兴业中小股东的委托投票权。而此时的ST兴业股票更是疯狂的连续出现了六个涨停板。在网上很多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喊出“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009年4月26日,ST兴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董事会董事、独立董事、监事中,由上海北孚提名的七名董事、三名独立董事和三名监事全部落选。厦门大洲全面掌控局面。

    一位对ST兴业当时控制权争夺有所了解的人士介绍,“作为厦门大洲的重组顾问,谢风华将一些上市公司未来的重组细节透露给许多机构和个人,目的是让这些机构在股东大会前进入并投票给大洲方面的董监事,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打算从中获得股票差价的分红。”

    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中,董监事会投票中,陈铁铭以50.85%赞成的微弱优势当选董事长,不少厦门大洲推荐的董监事均是涉险过关。上述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些都是谢风华的“功劳”,而这也可能是此后谢动辄便以ST兴业一事对外 “炫耀”的原因。

    据本报了解,此时ST兴业的前十大股东中,大多数都是福建、北京的股东,和陈铁铭一样,谢风华本人也是福建人。

    在争夺战中失利的北孚集团很快在2009年底就迅速获利出局。此时正是ST兴业股价到达最高位的时候。北孚集团副总裁顾艳丽向本报表示,他们对ST兴业股票牵涉内幕交易案不知情。

    而ST兴业董事长陈铁铭表示,如果有内幕交易的话,肯定是他的个人行为。

    时至今日,北孚集团高位抛股,谢风华内部交易获利丰厚,大洲集团如愿入主ST兴业。

    2008年11月ST兴业股价最低为2.43元,此时大洲集团准备举牌,开始持续买入,到2009年4月17日股价涨到8.46元。在重组事件不断地推动下,2009年12月14日,ST兴业股价已高达10.47元,一年涨幅高达330%。

    全盘掌握着ST兴业重组事宜的谢风华利用内幕交易的获利可想而知。自今年年初开始,ST兴业股价一路下跌,6月25日以5.45元收盘。一位投资者在股吧上留言感叹道 “有谁比我惨,成本10元左右,这辈子估计都难解套了”。

    个案?

    谢风华,1971年出生,祖籍福建,高级经济师,国内首批注册保荐代表人。曾就职美资机构中国代表处、香港百富勤和厦门证券。曾就学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谢从1994年开始从事投资银行工作,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包括:海洋集团首发、厦门建发首发、厦门大洋首发、法拉电子(25.39,0.12,0.47%)首发、阳光转债、雅戈尔(11.25,-0.14,-1.23%)转债、厦门建发增发、东信和平(17.77,-0.62,-3.37%)首发南山转债等项目,在发行承销、上市推荐资产重组和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证券从业经验。并且还著作出版有《市值管理》、《中国证券发行制度与市场研究》、《保荐上市》等专业书籍。

    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上的信息显示,谢风华是2004年4月19日在国信证券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证书的,跳到中信证券后,在2009年8月14日重新取得该证。

    谢从国信证券跳槽到中信证券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在上海工作。谢风华在投资银行圈可以说小有名气,这也是中信证券引进他的重要原因。据了解,谢风华这次跳槽的另一个原因是,2009年是创业板与中小板大量发行之时,国信证券这类项目也会被排在前列,他抱怨自己错失大好的业务发展机会。

    谢风华的一位同事评价他,十分聪明,做事目的性很强。另一位认识他的人对此也有同感,同时觉得他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与监管层沟通。

    谢风华在国信证券一路升至投行部副总裁一职。2007年,谢风华带领十二三个人的队伍做了6个项目,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券商投行的业绩,其业务能力可见一斑。

    一位与谢风华接触过的财经公关公司负责人说,谢心思缜密,但他经常都是绷着劲,有些琢磨不透,业务能力确实不错。他也认为,像谢这种目的性太强的人迟早是要出事的。

    据了解,谢风华于2009年2月来中信证券后,带来了樊长勇、先卫国等人,他们均为谢风华在国信投行五部(上海)时的老部下。而樊长勇也是ST兴业重组财务顾问的经办人之一。

    做为投行保荐代表人、项目执行人的谢风华获得其操作项目的内幕信息易如反掌。但在投资银行业内,内幕交易行为,谢风华并不是个案。

    一位曾做过财经公关行业的人士直言,他在接触的项目中也有投行人士参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交易一直是比较难以查到的行为,而且投行项目也是小组承包的形式,监管层和证券公司都不好发现。”

    谢风华只是浮出水面的那一个,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向本报直言,“现在投资银行领域的问题确实不是个案,已经扩散到面的地步了。其实证监会也一直很重视投行领域的问题。”

    “投行在给上市公司做融资和重组之前,把消息漏给机构甚至已经成为项目推广的惯例。”一家证券公司的人士说。本报曾刊发的《哈空调(14.53,-0.22,-1.49%)样本:增发利益链的合谋与背叛》一文就对此类行为有过报道。“这实际就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黄利明 张勇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