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09: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CFP图片
审计署发布的2009年地方政府的审计报告,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表示了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再次被置于舆论中心。
某银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其实在国内整体政府债务规模不大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近期商业银行上报给监管机构的结果显示,平台贷款的风险基本可控,在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高压下,银行对诸如资本金不足、担保不实、贷款资金被挪用以及平台资产负债率较高等问题贷款进行了逐一的清理甚至退出。
尽管银行界人士普遍表达了平台贷款的乐观态度,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贷款的存续期间一般为五到七年,平台公司偿债主要依托于资产和未来经营现金流,因此项目能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对于平台项目的偿债能力至关重要。但目前,受项目集中上马、地产调控政策、信贷收紧等因素影响,相当一批项目已经出现现金流枯竭隐忧。
项目“一窝蜂”上马留隐患
《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地方政府性债务新增1.04万亿元,占调查区域债务余额的37.28%。但是,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而且,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这其中许多市政工程项目往往不产生现金流,且有部分公路、城铁等项目属于公共项目,只能产生极少量现金流,根本不足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
相关人士表示,自2008年底开始,得益于“4万亿”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环境的综合作用,地方政府将部分原计划在5-10年内完成的中长期规划的项目提前上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所投资的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足够现金流的项目或者短时间无法偿还利息的项目,这都需要地方财政支持。在绝大多数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缺乏稳定现金流和效益性的情况下,偿还能力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出售收入和拥有的其他资产。
银行人士表示,项目大规模开工使得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仅靠财政收入难以支付高额负债所产生的利息。而地方项目的现金流也令人堪忧,一方面,融资渠道和平台的政策改变将使项目陷入困境,使得当初“一窝蜂”上马的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将面临停贷,这使已开工的地方项目面临“烂尾”风险,现金流何时能收回变得遥遥无期。另一方面,在刺激政策下,很多地方政府的项目往往比较盲目或是出于政绩考虑,几乎没有考虑项目完工后是否能产生现金流。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财力偿还债务面临着巨大考验。
根据审计署报告,2009年的地方债务增长迅速且总体规模较大。尤其是各地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本级债务余额的一半以上。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财力偿还这些债务,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的债务超过本级财力的100%,最高的达364.77%。
现金流成平台贷款的远虑
虽然各方对融资平台贷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可能引发的资产质量恶化表示了忧虑。据一位参与调研的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目前该行对18个省市的地方融资平台做了调研,总体感觉良好,但他指出,“无近忧”不等于可以低估平台的潜在风险,监管思路是要未雨绸缪,将风险尽早化解。
银行人士表示,目前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商业银行在6月底之前不仅要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摸排,并进行整改。而在三季度,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的自查和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如果仍旧存在违规放贷,监管机构将对此予以重罚。
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贷款的存续期间一般为五到七年,平台公司偿债主要依托于资产和未来经营现金流,因此项目能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对于平台项目的偿债能力至关重要。但目前,受项目集中上马、地产调控政策、信贷收紧等因素影响,相当一批项目已经出现现金流隐忧。
“如果没有土地交易,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恐将踯躅难前。而信贷扩张的最大驱动力是政府投资平台的信贷需求——以及他们扩充土地储备的能量。”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
但是人们不禁疑问,随着监管当局对房地产调控的一系列组合拳出台,房屋价格的滞涨,土地还会有买家吗?另外,地方融资平台手中的地价会不会缩水?
有专家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房价将是这类贷款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如果房地产持续一年以上的低迷和下滑,就会有负面影响,若房价能基本维持,则一年半内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显然,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力度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暴露带来较大影响。
安信证券最新调研显示,从资产质量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融资平台自身现金流能力都非常弱,主要依靠土地转让收入和财政兜底。
但安信证券同时判断,上述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充分体现,因为银行出于自身盈利和经营稳定的考虑通常不愿意完全斩断与融资平台的关系,贷款到期之后大多数会以“先还清旧贷款,后发放新贷款”的方式来实现循环。而且,一部分融资平台在贷款初期就将需要归还的利息额一并计入了贷款总额,现在是“拿着贷款还利息”,因此短期内资产质量问题不会暴露。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可能对有问题的平台采取直接重组的方式,这虽然没有将风险从系统中转移出去,但却可能延缓问题的暴露时间。
银行“抽身”无现金流项目
银行目前对于地方融资平台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现金流,而且已纷纷采取对策。近期,某股份制银行否决了一笔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据了解,该项目是某市开发区道路东延和开发道路南延建设工程项目。平台公司为该项目向商业银行申请中长期项目贷款人民币2亿元,期限5年。
据银行内部人士指出,现在大家普遍担心的是平台公司和地方政府联系过于紧密,甚至沦为地方政府“圈钱”的工具。对于一般营利性项目,商业银行会将收费权质押,但是像市区马路扩建这样的非经营性项目,在去年信贷集中投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也在抢,而这部分还款只能依赖财政“兜底”。
专家指出,指望财政兜底并不靠谱,毕竟每年的财政资金用途已经明确,而且我国一般是财政收支平衡,那么多余的资金只能依靠土地等预算外资金来解决。现在政府手中存在的土地存量已经不多,再加上政府对房地产政策实行宏观调控,土地财政的收入并不稳定。“财政担保可能仅仅是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平台下项目的非经营属性,决定了未来并无现金流入,所以这块出风险可能性最高。”
据接近监管当局人士透露,资本金挪用等问题也在这次银行自查中有所暴露,银行内部人士表示,银行需要督促平台企业尽快落实资本金,如果资本金仍然无法到位,银行需要提前清收贷款,压缩对该平台公司的贷款规模。
某银行人士表示,如果项目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很可能造成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
另一个需引起重视的是项目建成后的阶段,有现金流的项目能否执行,收费环节银行能否把控,“银行和地方政府谈判毕竟处于弱势,地方政府很可能将收费资金挪作他用,这样商业银行就将面临信贷质量恶化的风险。
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监管思路,现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地方融资平台中无现金流项目以及存在贷款资金违规操作等行为进行清理和压缩。由于银监会要求对无抵押和无现金流的存量贷款计提高额的拨备,实际的政策意图是让商业银行从高风险的信贷项目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