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别用涨价去填补申遗投资窟窿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6日 13: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 周明华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热”升温。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 35个景区正筹巨资正式备选申遗。相对于申遗期间的巨大开支,申遗后保护费用稀缺已成普遍现象。申遗成功后的石林,门票从先前的 140元调整到 175元,黄山旺季门票由200元上调为230元,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格都在申遗成功后全线飙涨。(近日《新京报》)

  对待申遗,这些著名与非著名的景区,都在摩拳擦掌、放手一搏,有条件的当然上,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实际上最终掏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口袋。单拿最近见诸媒体的报道来看,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山西五台山单是景区整治和搬迁就开支8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使看得人心惊肉跳,投入这么多资金,要快速收回可非易事,那唯一的出口是不言而喻的——打门票的主意,一个字,涨!

  所以,申遗仅是创收与谋利的手段,捞政绩与捞钱财才是一些景区管理者的目的。在“世界遗产名录”的国际光环照耀下,任何意义上的违反公平性的上涨似乎都理直气壮,甚至被冠之以“合理”。在多种利益的驱动下,国家旅游景点的公共属性,及公民的所有权与观景权,都无法得到公共机构的确认与尊重。最后导致多数公民,没钱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继续遗憾着、无奈着。

  一些部门习惯坐在办公室里拟就“限涨令”,至于令出法随与否,景区是否存在变相涨价,他们往往无暇顾及。而直接身负监管职责的各级旅游部门,由于身涉利益圈中,便成了“老子管儿子,只做做样子”。这便造成了各大景区我行我素地涨价。而且一些景区只是修一圈围墙、挖几条小溪,或者通过申遗玩一下“国际概念”,就一本正经地要与各地著名景区票价竞相攀比,大家就像掉了魂儿似的跟涨。这种背离社会责任的商业行为已严重剥夺了国人的“观景权”。

  各大景区由于其天然的公益属性,原本不应成为少数机构的取款机。当前,我们必须考虑从法律机制上矫正已经偏航的公共服务意识,让公民有共享国家公共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成果的民生权利。众所周知,很多国家都把国内著名旅游景点向国人免费开放,而我们的一些地方却始终在搞景区圈地、圈概念运动,这样的做法很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