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图文频道 >

珠三角收入差距缩小 农民工徘徊在外出与返乡间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2日 16: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一些东部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许多农民工面临新选择,是留在“熟悉的东部”,还是回到“陌生的家乡”

  编者按:从东部转到中西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步伐正在悄然加快。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如何,带来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们“候鸟式”的打工生活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这无论对东部还是中西部来说,都是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本报记者走进农民工,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1

  珠三角招工难——

  收入差距缩小,农民工徘徊在外出与返乡之间

  “现在招工很难。”9月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一个工厂区,阿香和她的老板异口同声地说。

  阿香的制衣厂从年初就缺工人,老板发动员工帮忙招人,找到一个工人奖励100元。阿香说,当时以为很容易,打了好多个电话到老家贵州省凤冈县后,她才发现,在老家,能开出包吃包住上千元的招工条件的企业不少,这和广州普工的工资相差无几。

  在东莞生活了10年的重庆人陈清丽已经是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先生和她是老乡,在一家电子厂做基层管理人员,陈清丽在东莞南城一家鞋厂工作,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4000多元,除去房租、水电、生活费、孩子幼儿园的费用,所剩无几。陈清丽说:“每天在掰着钱过日子。睡觉都在算计生活费,头疼!”先生因为有技术,已经在厂里的帮助下通过积分制申请办理当地户口。但她说,即使有了户口,没有钱买房,没有宽裕的收入,日子过得还是很憋屈。

  在陈清丽的家乡,已经有不少珠三角企业迁过去,也有不少企业需要她这样的熟练工,回去工作工资少不了,但先生就不一定能够找到现在这样3000多元工资的稳定工作了。走还是留,要不要放弃正在申请的东莞户口,对陈清丽来讲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和阿香的感觉相同的是,陈清丽也发现家乡新出来的打工者越来越少了,倒是厂长、餐厅老板们时常托自己帮忙找工人。“在家门口能够拿到同样的工资,干嘛要跑那么远?” 陈清丽说,这和前两年不少农村年轻人单纯为了见见世面就跑到珠三角的情况有些不同,家乡越来越发达,开始留得住人了。

  “并不是农民工没有就业意向,而是企业工资报酬缺少足够吸引力。”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甘文传表示,企业的招工难,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全国各地快速发展、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等。但其中,企业提供的薪酬对农民工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厉以宁教授今年初曾到珠三角地区调研用工荒现象,他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双方的“让步”,农民工个人要考虑时间、路程等成本问题,而企业则需通过产业升级,来解决简单依靠廉价工资进行市场竞争。

  2

  承接地积极想办法——

  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留得下、住得安、有发展

  初秋的山城,天高云淡,适逢周末,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蓝之托”小区的居民纷纷来到户外享受假日闲暇:老人们悠闲地散步聊天,运动场上不时传来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这里并不是城市高档住宅小区,而是建桥工业园为农民工修建的“蓝领公寓”。近年来,许多在东部沿海打工的重庆籍农民工返乡,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如何接纳农民工,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重庆各地也在积极想办法,让农民工留得下来、住得安稳、能有发展。

  建桥工业园区目前有84家企业入驻,园区企业的工人80%以上是农民工。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袁光灿说:“作为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要率先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难题。为农民工营造在城市中的"家",蓝领公寓总规划50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名农民工居住。”

  蓝领公寓不仅样式别致,而且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水、电、气和电视电话等设备齐全。小区1栋1单元6—2号是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唐建华的家。这位来自四川乐至县的农民工说,过去他和妻子在广东打工,两年才能回老家一次,现在在重庆打工,离家近,今年就回去了两次。他说:“夫妻俩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跟在广东打工时差不多,但这里消费水平相对低一些,除去每月房租水电、孩子上学等各种费用,还能剩不少。”

  “让农民工享受高品质城市社区资源,也帮了企业的大忙。”重庆宝丰线缆有限公司生产部主管白志国说,公司2008年落户建桥园区,计划招工200人,但目前只有130多人,今年该公司已经买下了24套蓝领公寓住房,优先租给外地来渝的双职工家庭和技术骨干,其他本地工人的宿舍也改善了环境,同时在工人工资、就餐、劳保等方面提高待遇,对稳定一线工人队伍起到了有效作用。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建桥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为解决“农民工怎么办”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另一方面能够让农民工享受城市市民的生活待遇,这对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形成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

  加强培训、稳定就业、提高待遇

  农民工徘徊于走留之间,政府、企业都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

  “以前是工人跟着老板跑,现在变成老板跟着工人跑。”粤西的罗定市农民林诚说,20多年前他到珠三角打工,从学技术到借钱自己开厂,现在他已是广州一家电器厂老板了。去年他的电器厂在家乡开张,一直跟随他的一批同乡员工也开心地返乡工作。可以照顾家庭和老人,乡里乡亲在一起干活,抬头就是自己田地和房屋,200多个员工,人均工资1500元以上,不比在珠三角打工少,工人们说比漂浮在外开心多了。从广州带来的老员工将技术和工厂制度教给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乡情、亲情交结,短短两年不到,厂里的效益已经赶上广州的总厂。

  “现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农民工回到家乡,自己搞点差异化或者深加工的农产品一样生活得有滋有味。”林诚说,只有工资吸引人、工作环境好,才留得住人。

  在珠三角,近几年,广东省系统推出全民职业技能提升、一户一技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三大计划,引导粤东西北地区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或者到珠三角就业。从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其用意就是要通过培训让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通过提升培训外省农民工普工,留下有技术的工人。

  今年7月广东推出新政策:农民工积够60分就有申请入户城镇资格。到目前,全省已经有1万多农民工靠积分入户,计划3年内入户180万人左右。目前全省最多的惠州市有1699位入户,该市政府副秘书长郭葆明说,让外来工融入当地,对其今后的发展、企业发展都有好处。广东今后三年内,计划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全省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近百万人,就业率不低于90%,稳定就业达到八成以上。

  甘文传说:“要形成一种缺工对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企业如果再靠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型产业,你就很难吸引到合适的劳动力了。加强培训、稳定就业、提高待遇很关键。”

  随着一批批林诚这样的企业搬离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本地就业,对于农民工本身、对于产业发展等问题将带来新的影响。暨南大学教授冯邦彦分析说,在产业转移大背景下,东部企业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搬迁,否则只能等待淘汰。因为劳动力廉价、密集供应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