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人民大学报告:工资上涨近期不会转为通胀压力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6日 10: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在未来5年左右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但在当前劳动力市场效率持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以及贸易依存度偏高等条件下,未来持续加速的工资上涨不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竞争优势,也不会在近期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

  报告称,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端劳动力工资不降反升,且增速超过城市工人工资的涨幅;(2)伴随经济的触底反弹,中国经济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反弹,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快速被“民工荒”所替代,低端劳动力的供给已经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3)各种民营和外资企业大幅度提高招工工资,各级政府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4)“劳资关系”冲突进一步加剧,工资集体协商或成为常态。

  报告认为,这些现象的涌现不仅说明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从传统的“生存工资定价法则”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法则”转变,必定引起工资的补偿性上涨、保留工资的提高以及工资与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这些因素必将决定中国在未来5年左右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

  报告称,虽然未来工资的较快上涨必将给部分地区、部分产业以及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冲击,但不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竞争优势,也不会在近期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

  首先,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关系,改变工资上涨严重滞后于国民收入上涨的局面,使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其次,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的上涨将对不同区域的生产成本带来不同影响,从而使各种传统产业在区域成本差异的推动下,向中西部加速进行“梯度转移”。

  第三,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各种要素价格之比,使市场主体自发进行要素替代,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行政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缺乏内在动力的弊端,开启市场化创新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