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8日 13: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近几年来房价飞涨,租房市场也持续火爆,租金不断被刷新,从而使在城市生活的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更加困窘,“住有所居”之路仍显漫长。
为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国家远有廉租房政策,近有公租房政策,但囿于户籍、供应数量等限制,这一群体的过渡性基本居住需求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满足。
在此背景下,“胶囊公寓”跃入眼帘。然而,觅得一个栖身的蜗居地或容易,但寻找一个承载无房者尊严和梦想的空间却甚难
北京,石景山区麻峪东街,黄日新的“胶囊公寓”所在地。
“摆下一张床,就叫一间房;面积三四平(方米),墙上没有窗。”在网友善意的挪揄中,黄日新和他的“胶囊公寓”红遍了大江南北。
继他之后,湖北省武汉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地也出现了类似公寓。
在目前房价不断攀升至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背景下,房租也不断被刷新,城市低收入人群纷纷慨叹———偌大的城市竟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
“胶囊公寓”的走俏,折射出这个无奈的社会现实。它一出现立刻刺激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有人认为,胶囊公寓的出现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但也有人尖锐地指出,胶囊公寓只不过是对高房价的反讽。
争论声中,自称“中国胶囊公寓之父”的黄日新已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注册了“黄日新胶囊”商标,并拟在全国范围内拍卖此专利使用权。
觅得一个栖身的蜗居地或容易,但寻找一个承载无房者尊严和梦想的空间却甚难。狭小的空间,难于预计的安全隐患,胶囊公寓到底能承载多大的梦想?
缔造者
打造容纳梦想的一张床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麻峪东街一个小胡同的深处,“中国第一店———黄日新胶囊公寓示范点”的大红色广告牌赫然醒目。
黄日新兴建“胶囊公寓”的突发奇想,源自网络的一则新闻。当时,他从网上发现日本有“胶囊公寓”这个新奇东西之后,很快在北京城的安定门附近鼓捣出第一代“豪华胶囊公寓”,但几乎无人问津。
2009年3月,在实地考察了“蚁族”蜗居的唐家岭之后,黄日新在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建成了第二代名副其实的“胶囊公寓”,每间“公寓”长2.4米、宽0.72米、高两米,租金每月200多元。
“其实就是城市里的一张床。”有人评价说,这是群租房的“升级版”,只不过有了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而已。
尽管如此,贴着廉价房租标签的第二代“胶囊公寓”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黄日新几乎一夜成名。
但第二代“胶囊公寓”人均使用面积只有2.2平方米,远没达到北京市对群租人均使用面积的要求,在“存活”了3个月之后“关门大吉”。
经过多方寻觅之后,黄日新将第三代“胶囊公寓”落户麻峪东街,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设施。
“席梦思、卫生间、淋浴,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能满足,比第二代的条件好了很多倍。”黄日新一边向《法治周末》记者展示他的杰作,一边表示他“正着手设计第四代,清华大学工业设计方面的高手都参与进来了”。
从建第一代豪华“胶囊公寓”至今,黄日新先后投入了近40万元,光赚吆喝不赚钱。儿子对此表示不甚理解,黄日新则表示,他只是想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一张容纳梦想的床铺。
“我所做的只是为政府解决流动人口住房提供一种思路,希望能得到肯定,但具体的规范还有待政府来做。”黄日新现在对“胶囊公寓”的前景很乐观。
但与他的乐观相去甚远的是,改良版本的第三代“胶囊公寓”,体验者、参观者远远多过租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