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美元灌水中国受淹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09: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早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陈序

  昨天,我判断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在其“量化宽松”手段背后,还隐藏了逼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的深意。这一仗的主动权不在中国政府,除非北京能够大幅放宽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容忍度。显然,这不可能。中国央行已经指出,未来的通胀风险总体上可控,但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中国央行在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称,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市场对实体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担忧减退,但对物价上升压力仍需保持警惕。

  根据中国央行报告,当前中国经济的货币信贷环境仍较为宽松。从公开数据可见,尽管总体上货币信贷逐渐回归正常,但增速仍然不低。中国央行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9.0%,虽增速回落,但仍高于2000年-2008年16.3%的平均水平。此时,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将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明年物价上涨压力不轻。

  市场预计Fed将为其“量化宽松”政策付出至少5000亿美元,这些资金很有可能流入可获得更高收益和更高资产价格增长预期的新兴市场,而美元到处灌水只会使其继续贬值。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即使采取资本控制和其他措施,资金大量流入及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几乎是躲不掉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已经有众多投资组合经理把赌注押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货币的收益上。如果政府允许,这些国家的货币还会升值更多。今年8月份,当伯南克首次发出更宽松政策信号,澳大利亚元自8月26日开始,对美元升值超过11%。而近日,澳元更是自1983年实行浮动以来首次出现与美元等值。

  对急欲稳定物价的北京来说,可能火上浇油的是近期国际食品类大宗商品价格的表现。据估算,未来10年,中国每年粮食需求可能达到5.73亿吨,比当前产量更高。主要受到中国强劲需求的提振,芝加哥市场大豆价格已攀至14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的棕榈油价格本周突破了此前的27个月峰值;泰国稻米价格也正在逼近六个月以来的高点……

  从今年以来中国国内媒体报道热点看,记者们对超市里出售的食用油、食糖等日常食品异常关注。有消息指,自本月涨价后,以上食品的涨幅在10%到13%之间。眼下,包括玉米、小麦、大蒜、绿豆和食糖在内的食品价格变化已成街谈巷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以食为天,食品在北京计算通货膨胀率的商品篮子中占了约三分之一权重。虽然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一次报告9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3.6%远远低于2008年年初触及的12年来的高点8.7%,但食品价格的涨幅已经回到了当时高位。

  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还在坚持用市场手段对付物价。据报道,相关储备部门已拍卖了数百万吨的粮食、植物油和棉花。同时,监管部门重申,将对市场中可能存在的投机者实施重罚。但我们都记得,两年前食品价格涨到高位时,北京最终不得不对粮食、食用油、肉类、牛奶和鸡蛋实施限价。之后,用了一年时间,又碰上了全球金融危机,限价措施才得以取消。

  毋庸置疑,北京对通货膨胀的立场是坚决的。此前中国央行三年来首次提升利率,部分目的也是为了缓和物价上涨给普通中国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当美国人为自救而“量化宽松”、炸堤放水,中国物价和资产价格又如何能保证不被热钱水淹?我要去找个救生圈。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电邮:chenxuchenxu@msn.cn,本专栏每周一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