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央行: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3日 08: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李彬

  就在《第一财经日报》昨日刊发《货币政策酝酿变调:“适度宽松”转“稳健”》一文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昨日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亦首次明确指出,下一阶段将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金融危机风暴过后,全球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表明中国货币当局已开始酝酿刺激政策后的常态回归。

    事实上,收紧货币的信号已经释放。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这被市场视为加息周期的开始。今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央行还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

    “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已经被遏制住的话,整个政策取向可能就会有变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日在“2010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

    他同时指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基本已经稳住,但中国温和的物价上涨格局很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从官方表态来看,管理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下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尽管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央行认为,这主要是受基数原因和政策主动调控的影响,有利于经济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8月份以来,经济即开始呈现稳定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不过,通胀预期的压力却在不断增大。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23个月来的新高,而市场认为,10月份仍有可能继续上行。

    央行强调,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从全球看,国际主要经济体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将影响国内价格走势。另外,国内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货币增发助推通胀

    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出台后,流动性的充裕局面已从2009年延续至今。

    数据显示,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高达27.7%,而截至今年9月末,M2同比增速为19%,也已经超出了今年17%的政策目标。

    从信贷投放来看,2009年新增贷款创下近10万亿元的天量。今年虽然对信贷投放实行严格控制,但近期贷款增速出现反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表内贷款已达6.3万亿,预计全年突破7.5万亿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近期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加息启动后的利差诱惑,预计又将吸引境外资金涌入国内市场。

    《报告》指出,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单月新增外汇占款持续处于高位,尽管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5、6月份增速大幅放缓,但这一趋势在7月便发生扭转,9月份更是以2896亿元的规模创下8个月来的新高。

    市场估计,这一趋势随着加息的到来还将继续,而外汇占款的高增将导致流动性的持续宽裕,从而推升资产价格上涨,加剧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