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国际金融报:欧元英镑被美“宽松”拖下水 新兴市场“倒霉”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5日 13: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金融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1月4日,紧跟美联储重启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步伐,欧洲和英国央行先后公布了各自议息结果。欧洲中央银行宣布,继续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最低水平;英国央行也宣布维持指标利率在0.5%不变,并维持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不变。

  尽管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强调,此举是在坚持“自己的规矩”,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在汇率上为求“自保”,将或明或暗地重回量化宽松。而美国此次“强推硬拽”地拉“欧日英”下水后,最倒霉的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引发后者新一轮输入性通胀。

  欧日英被“拖下水”

  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出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进6000亿美元的国债以提振经济。这是继美联储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

  分析人士则认为,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此举正是被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拖下水”的。

  由于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举措的实施,欧元汇率被间接推高,花旗集团首席欧元区经济学家Juergen Michels表示,欧洲央行必须考虑欧元汇率的问题,“相信欧洲央行对欧元的上涨并不会太高兴。”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继续维持利率不变,欧元无疑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德国商业银行的Karen Jones称,“这为欧元上探年内高点1.4445美元以及两年阻力线1.4580美元铺平了道路。”

  事实上,日本央行已在10月初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并且日央行还把下次议息会议时间提前到本月的美联储会议之后,这可能预示他们还有下一步的动作,另外,英国央行也曾透露出继续量化宽松的意愿,不过央行内部的分歧比较大。

  中信银行的分析师胡明则表示,美国的量化宽松必定要把欧日英也“拖下水”,随着美元对多数货币的走软,其他发达国家为了在汇率上寻求自保,将会或明或暗重回量化宽松。

  新兴市场“倒霉”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开闸放水”也让新兴市场国家皱起了眉头。纵观美联储历次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后的实际效用,人们已经可以习惯性地“预期”出一幅货币流动进程图:美联储“开闸放水”——市场流动性泛滥——“热钱”大规模流向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产生“输入性”通胀——部分国家被迫干预外汇市场……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究竟能不能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关键还得看6000亿美元怎么花。”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继续将其投放到金融体系中去,短期来看可以防止通胀率下降,促进国内美元的流动性,但这势必会加重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负担,从而对本来就面临热钱泛滥的国家造成更多的资本流入威胁。”

  在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杨辉看来,本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背景相较于2008年已有很大差异。“现阶段全球银行资产负债表已明显修复,因此这次数量宽松和低利率政策的延续将导致更多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

  针对亚洲面临的大规模资本流入风险,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建议,中国应筑起多道防线去管理流动性,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并放宽资本流出的管制。

  损人未必利己

  美联储在阐述货币政策时指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为了“促使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和长期利率水平稳定”。然而,东莞证券研究所所长俞杰却认为,这看似“完美”的措施不一定会“利己”。

  俞杰指出,首先,当前美国就业市场疲软主要来自于私人企业部门的经济不振,而国债购买计划所投放的资金能从多大程度上惠及私人企业部门,这点仍尚待观察。其次,此次美国通胀率保持低位既有供给又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消费热情和生产热情不高共同造成的,通胀率的提高是要靠提高供需双方的热情来实现的,而国债的购买给政府带来的刺激资金能多大程度上直接带动企业的生产热情,并以此增加就业,带动消费的可持续增长的问题仍值得商榷。“历史经验显示,美国长期国债募集的资金更多地是投入到基础设施方面,直接投入到制造业等生产领域的资金并不多,对通胀的短期拉动作用有限。”

  既然“损人不利己”,那么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何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认为,由于国际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会上涨。我国购买大宗商品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我国手中的美元资产也会相应贬值。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此举有谋取“铸币红利”的意图。宋颂兴告诉记者,“美国身上背负了大规模债务,此举导致美元贬值,自然可以消减掉部分债务,这也是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优势所在。但对于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而言,却是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