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怎样看经济回稳过程中的通胀压力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9日 09: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半月谈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货币超发是通胀加剧的主因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多。大量的新增贷款与货币乘数作用结合,导致货币供给量加快扩张,进而导致房地产、股市、实体经济投资等多方面需求的扩张,进而引起相应方面的价格上涨。可以说,引发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因素导致的,而是货币超发导致的,因此本质上是个货币现象。

  此外,2009年四季度开始,城市特别是一线大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出现快速上涨,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担心存款等家庭财产在购买住房方面的快速贬值趋势,这也加大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另外,受成本因素推动,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温和上涨。今年以来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蔬菜、水果等产品供给出现短期紧张,国际大豆减产导致食用植物油供给减少;节日因素导致鸡蛋等食品需求短期扩张,炒作因素导致绿豆、大蒜等小品种农产品需求扩张,这些供求关系变化导致部分食品价格短期上涨较多。此外猪肉价格在持续回落一年以后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由于食品需求是基本生活需求,每人每天都要接触,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了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普遍担心。

  再有,近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国内食用植物油调价,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可能使城镇煤、水、电、气价格提高,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了。

  实体经济本身通胀压力可控

  经过2010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总体得到了控制。

  首先,针对货币供给过多问题,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控。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以票据发行为主、短期正回购操作为辅,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12月20日以来中国首次提高利率。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份,新增贷款同比少增2.36万亿元;M2余额同比增长19%,较年初降低6个多百分点。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势头正在得到控制。

  其次,针对房价快速上涨问题,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9月29日,公布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管理的通知,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多项措施正在收到成效。从2010年6月份开始,房价快速上涨势头明显减缓,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较8月份降0.2个百分点。

  再有,当前经济总供求关系大体平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开始发生积极转变,逐步由政府力量推动为主转向由市场力量推动为主。伴随这一变化,需求增速趋于减缓。投资在由政府力量支持向市场力量支持的转变中,增幅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供给潜力很大。在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供求紧张状况基本改变。重化工原材料由供给紧张转变为产能过剩,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基本消除。服装、家电、电子信息、数码产品,轿车等工业消费品供给能力强大。在需求稳定增长而供给潜力巨大的基础上,当前我国经济总供求关系保持大体平衡,局部过剩的局面,支持了价格的稳定。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食品价格不会全面快速上涨。当前我国居民的食品需求总体稳定,增长较为缓慢。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对食品供给提供了基础性保障,生猪、蔬菜等重要食品生产受到了高度重视,生产水平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粮食等主要食品,如果考虑库存因素,总体是供大于求的。这一供求关系决定了食品价格不会全面快速上涨。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缓慢的消极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抑制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阻滞农业生产发展,最后会导致食品供给短缺,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因此,政府主动通过提高最低收购价格,适当弥补了农民务农收入增长偏低部分,稳定农民务农积极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温和上涨。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成本因素推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有较为明显的反映。一方面这种价格上涨幅度不会很大,另一方面这种价格上涨是必须的,而且会长期持续,反映了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收入差距的调整。如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生产,就必须接受这一调整。

  另外,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会特别大。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变化,根本上取决于对这些产品的真实需求。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大,占全球经济比重高,这些国家需求变化主导着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艰难,市场需求不振,政府扩大开支面临的约束增强,因此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尽管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较快,需求增长较快,但不能主导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综合看,大宗初级产品的真实需求处于较低增长状态。美元增发及走弱,可能导致对大宗初级产品投机活动增加,但受到真实供求关系影响,投机活动将比较谨慎。总体看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不会普遍大幅上涨,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可以认为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资产泡沫的问题需要重视

  目前,我国经济总需求将进入一个平稳增长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水平也将进入较低上涨时期。与此同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加快推进,会形成成本和改革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但一方面,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产生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作用。综合这些情况,我国将进入一个价格总水平低涨幅、不同产品比价结构发生不断调整的时期。但是,在实体经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而游资数量很大的情况下,应高度警惕资产市场需求扩张,并引发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半月谈》2010年第21期/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